第689章 刘大受
我是泡泡2025-11-18 10:352,112

这段话很有意思,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时,他们所确立的纲常法度能够万古不变,是因为治理并非没有法度,而是以精神或者说,是以所谓的德行来运筹帷幄的。

这段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儒家对外宣称,讲究的就是一个“以德治国”嘛。

但马九畴的问题是,将这个以德治国强调过度,最后渐渐扭去,变成了“无为而治”的味道了。

在马九畴看来,德政的成效在于无形之中的感化,就好比《六韬》里面提倡的“无为而治”一样,要通过顺应民心实现风俗淳朴的目的。

写文章,尤其是议论性、政见性的文章,一是忌惮离经叛道,二是忌惮形而上,三是忌惮过犹不及。

马九畴一段话,犯了两个错漏,这就是陈凡皱眉的原因。

果然,只听惠应麟哂笑不屑道:“政至繁而君德足以贯之,犹星至众而辰居足以统之,正喻本自相关不必补出天下归之一层,且经文明云,为政何得取象无为,人多误会喻意遂并正意失之耳。欲照无为便将德字说向清净一路去,欲照天下归,便将以德说到感应一边去。”

文人点评文章,自然都是文绉绉的,惠应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政治事务虽然极其繁杂,但君主的德行足以贯通其中,正如星辰虽然众多,但北极星安居其位就足以统摄它们——这个比喻本身已经直接对应,不必额外补出“天下归附”这一层意思。

况且经文明明写的是“为政”(处理政事),怎么能将意象偏向“无为”呢?人们大多误解了比喻的侧重点,反而丢失了本意:若硬要迎合“无为”,若把“德”解释为清净无为;若硬要迎合“天下归附”,就把“以德”解释为感召效应。

《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一比喻,本身已足够说明“德”对政事的统摄作用(如北辰统领群星),无需强行引申“无为而治”或“天下归心”等概念。

惠应麟一语道破马九畴文章中的根本问题。

紧接着,他又指出马九畴刻意联系“无为”,会将“德”窄化为道家的“清净无为”,忽略其儒家强调的主动修身与教化意义;刻意强调“天下归”,则会将“德”简化为一种感召机制,脱离“为政”的实际行动基础。

孔子原意是突出“德”作为治理的根本(如北辰居中不动而众星有序),而非倡导消极无为或神秘化“德”的感召力。

此言一出,瞬间,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惠应麟实在太大胆了。

他不仅将马九畴批驳的体无完肤,甚至将朱熹、二程、范祖禹等人也骂了个一干二净。

认为他们几人过度引申了“无为”和“感应”,模糊了“德”在政事中的实际主导作用。

在场所有人,除了学童和死读书、读死书的几人之外,都是在社会上经历过摸爬滚打的,早就不信什么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了。

他们其实心里是非常认可惠应麟的点评的。

但能在这个年代,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出朱熹等人的不足,这不仅仅需要智慧,更多的还是胆量。

一个胆量和智慧都不缺乏的少年,无疑让在场的所有人对他之前的倨傲暂且放下,眼中隐隐露出欣赏之色。

惠应麟依然一副弔弔的样子,挑衅的目光看向陈凡,意思再明显不过:“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

陈凡笑了笑,目光转向刘大受,意思也很明显,我先不点评,等看了刘大受的文章再说。

不久之后,刘大受也完成了文章,很是恭敬的双手奉上,陈凡微笑点头接过读了起来。

圣人论为政,独思夫以德者焉。夫为政者,所以明明德于天下也。不先自明其德,将何以为之哉?

看到这个破题,就算是陈凡也忍不住眼前一亮,开篇点题,指出“德”是治国的前提,治国者必须先“自明其德”,也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

尤其是这个“明德”二字用得极好、极为精炼。

《书·梓材》有曰:先王既勤用明德;《大学》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用这么贴切的字眼点题,就能让人一眼看出对方用典极为醇熟,是个胸有成竹之人。

果然,周围人纷纷露出沉思之色,这些人未必有陈凡对文字的敏锐,但很快也都反应过来,眼中再也没有对这个门子的不屑,取而代之,跟对待惠应麟一样,也生出了欣赏之色。

“帝王立政,贵在有为,要其所以为之者,必有异乎后世之为之也。...法易简而赞清宁,圣人默契无为之道,然道尚丽于虚也,有所以课其实者,而后政以懋。”

帝王处理政事,贵在积极作为,当他们作为的方式必然不同于后世的功利之举。

圣人看似尊崇“无为”之道(顺其自然),实则不会让“道”流于空虚,必须有德行作为实质,政治才会清明。

陈凡口中读着,心中却在叹息,从这段话就能看出,同样是书院的典签,马九畴的水平跟人家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这刘大受是典型的既有自己的思想,又顺从考试大纲,文章处理起来,简直滴水不漏。

你程朱、范祖禹不是有提到“无为”嘛?

我也承认无为,但我要给你们这无为打个补丁,也就是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无为和脱离实际的无为,这其中,德行作为平衡点,加上帝王的积极作为,政事才能昌盛繁荣啊。

对比马九畴始终抱着朱熹、二程和范祖禹的话不放,虽然政治正确,但放之科场,却让考官低看你一等,成绩自然不会好。

不要觉得这个时代的人就是麻木不仁,读书读到脑子僵化的那种。

其实谁都不是傻子,嘴里全是主义,心里却各有各的小心思。

“盖端本善则义,既协于辰居;而纲举目张,象自符乎星共。”

当陈凡读到刘大受这最后一段时,心中更是惊叹,此人虽然年过半百,举业也只是秀才,但水平拉到进士群里也未必不能至二甲。

尤其是最后这“纲举目张”一词,引自《吕氏春秋》,举一纲而张万目,解一卷而众篇显,于力则鲜,于思则寡。

真是高屋建瓴,大气浑然。

继续阅读:第690章 惠应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