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三焦急万分,却无法提供帮助,担心从外部敲击会使得猫跌入灰坑。
这时,声音又折返,缓缓向回爬行。
愣三希望猫能从灶火口逃脱,这样他就无需拆炕了。
他听到声音在炕内迂回,最终移至锅头前。
愣三娘急忙下床打开门,准备让猫逃出去,以免烟油四处飞溅,难以清理。
声音即将到达灶火口,却似乎难以爬出。
愣三和老娘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惊吓到猫。
突然,一个黑影从灶火口挤出,全身漆黑,远比猫要大。
它跳到房间中央,原地跳跃,那瘦长的身形瞬间变得臃肿,仿佛一个单肚葫芦。
身高一尺多,小脑袋大肚子,全身黑乎乎的,难以辨认眼睛,两条细小的胳膊像干枯的树枝,短腿只有两三寸高,跳跃的模样十分滑稽。
那大肚子仿佛装满水的布袋,上下波动。
这黑胖子并未注意到炕上目瞪口呆的两人,只是自在地伸展四肢。
突然,它看到愣三和愣三娘,一个踉跄,身体向后跳了一步,显然它也被吓到了。
它瞥了一眼敞开的门,用沙哑的声音挤出几个字,表示好事,随即离开。
然后它猛地一跃,一道黑影在愣三眼前一闪而过,消失不见了。
愣三转身四处寻找,仔细检查了炕上的被褥,却什么也没发现。
而改翠,突然间又恢复了四肢朝天的姿势,紧接着一个翻身,跳到地面,直奔敞开的门口而去。
愣三娘惊叫一声,愣三急忙跳下炕去追赶,但当他跑到院子时,改翠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愣三立刻回屋穿好鞋子和衣服,让老娘去召集人手,自己则冲出门外。
愣三娘唤醒了老汉,又叫醒了邻居们,一同帮忙寻找。
然而,天色渐亮,大家仍未找到改翠的踪迹。
愣三爹建议愣三去邻村的路上搜寻,刚要离开村子,愣三注意到前方路边杨老汉家门前有人穿着丧服进进出出。
似乎杨老汉昨晚过世了,于是他便过去表示哀悼和慰问。
正交谈时,院内传来一声惊叫,有人喊道,羊圈里发现了一名女子。
愣三急忙跑进院子,发现那女子正是改翠。
改翠气息微弱,双臂无力地垂下,静静地躺在墙角。
愣三上前将她扶起,发现她还有体温,呼吸也平稳,只是无法唤醒。
他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改翠身上,在村民的帮助下,把她抬回了家。
经过姜汤的喂食和擦拭身体,改翠突然苏醒,看着愣三和周围的人们,她摸着自己身上的肿块,放声大哭。
愣三娘安慰她,这些肿块并非愣三所为,而是她从炕上摔下来造成的。
改翠摇头否认,继续哭泣,直到情绪稍微平复后,她才开始讲述自己的噩梦。
那天她回家时,在路边的大石头后面方便,刚上车就感到一阵冷风袭来,随即陷入了沉睡。
梦中,她发现自己在一片破木头上爬行,四周是无边无际的水面,死一般的寂静令人恐惧。
她的身旁,有一只巨大的蛤蟆,吓得她哭了起来。
她听到那蛤蟆说话,说终于来了。
改翠仔细一看,发现那不是蛤蟆,而是一个小老汉,头小、四肢短、身体肥胖。
看到这丑陋的老汉,她吓得惊醒,发现自己仍在马车上,迷迷糊糊地再次入睡。
在模糊中,她感觉到老汉不断地打她,把她赶下了车,她呼喊愣三,却得不到回应。
她蹲在路旁哭泣,直到晚上听到愣三呼唤她的名字,她才返回。
但回到家中,发现那丑老汉竟然也在,她便躲到屋顶不敢下来。
直到半夜看到老汉离开,她才下到屋内,爬上房梁,刚才突然惊醒。
改翠表示,在她的梦境中,总有声音在耳畔萦绕,尽管看不见人影。
那声音大致传达的信息是:“雍正壬子八月,捉拿李远辅,年轻时贪婪,将朋友推入水中。
幽冥官罚他化为蟾蜍,不吃不眠,在汪洋中悔过。
待到小水降下,大水退去,他方能解脱。
寻找阴差,再次带回幽冥,否则将被杖击至死。”
这些话语在改翠耳边不断重复,她因此铭记于心。
她时而清醒,时而沉睡,却始终无法睁开双眼。
年长者们也大致听明白了,这位矮小而丑陋的老者,是两百年前的人物,名叫李远辅。
年轻时因贪婪财物,将好友推入湖中溺亡。
晚年时,李远辅被幽冥的鬼差带走,冥官为了惩戒他,将他化作一只蟾蜍,让他爬到破旧的木板上,在无边的水域中忏悔。
在这段期间,蟾蜍无需进食,无需睡眠,四周寂静无声,只有他自己在水中静静漂浮。
冥官规定,只有当水从上方倾泻而下,惩罚才算结束,但李远辅必须自行找到阴差,让其带回冥府,否则一旦被捉,将遭受乱棍之刑。
那天,改翠如厕时,恰巧应验了冥官的话,老蟾蜍见机行事,利用改翠的魂魄,才得以到达二村。
恰逢昨晚鬼差带走杨老汉,他便趁机逃出。
幸运的是,他及时逃脱,否则改翠的魂魄若回不到身体,那将面临真正的危险。
至于烟代锅,可能是老者试图开口说话。
后来门开了,他得以逃脱,无论是否说话,似乎已无关紧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改翠终于恢复了健康,为崔家生儿育女,活到了近百岁。
二村崔家的朋友们曾向老人们询问过此事,崔愣三太爷说是真事,而太奶改翠则认为这只是个故事。
不管真假,这个故事在我们那条沟里是人尽皆知的。
在初冬的一个夜晚,一位外地老者行至老坎村。
天色已晚,他希望能在村中找到一个借宿的地方。
担心村民不欢迎,他提出自己带有酒肉,只求提供一个栖身之所。
村中的老搌布听闻此言,便热情地邀请老者到自己家中。
老者初见老搌布,以为他天性慷慨,便向他表示了感激之情。
得知老搌布独居,不会打扰到他人,老者便愉快地接受了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