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对此毫不留情地回击,斥责这些人,并告诉他们,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左右。
二喜不在的时候,也有许多老人过世,他们为何不抱怨。
如果他们继续欺凌二喜,激怒了他,他可能会把他们一同带走,这样他们路上还有伴,村民们只需挖一个大坑,整个村子都能省事。
被四喜如此恐吓,这些人再也不敢找二喜的麻烦了。
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二喜归来,他主动更衣,整理得整洁适宜。
他向妻子承诺不再离家,某夜,二喜拜访大喜,倾吐心声,表达对家人的愧疚,希望兄长将来能多加关照。
他特别嘱咐大喜,东梁顶上那块巨石下藏有他珍藏的书籍和一个黑布包裹。
二喜请求大喜保留古书,但必须将黑布包焚毁,因为那是他多年积累的成果,未来或许还需用到。
他无法亲自处理,只能依赖大喜帮忙。
至于本子的内容,二喜要求大喜不要翻看,因为内容不适宜。
大喜困惑不解,但二喜未加解释,径自离开。
二喜回到家中,在父母窗前叩拜后,便在梦中安详离世。
大喜随后召集四喜和老五,一同前往东梁顶,找到了那块大石。
他们费力用撬棍移动石头,发现下面果然有个洞穴,防护措施做得相当周密,甚至用水泥加固,并有防水措施。
难怪孙明和其他人一直未能发现,原来藏在深山之中。
重达数百斤的石头,外人难以挪动。
大喜决定收藏那些书籍,并告诫两位弟弟,此事不得外泄。
尽管极力克制,大喜还是忍不住打开了黑色包裹,翻查那些记录着岁月的小册子。
这些册子的封面上标注着日期,从二喜初次离家,直至最近,记录了超过二十年的时光。
每本册子的四边都用腊油仔细封存,大喜找到了二喜首次归家时的那本。
翻开封面,扉页上赫然写着“神机”二字。
他并未停留,继续翻阅,发现内容主要记载了日期、地点和人名。
其中包含了罗三刀等人的资料,记录的日期正是二喜在家的那段时间。
二喜还留下了一段话:难怪上司派我来,小看这些老头,他们竟有如此力量,若非我天生神力,这人就要逃脱了。
看来以后出任务,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小册子中记录的信息,既有远处的也有近处的,几乎涵盖了方圆百里。
册子中还记载了二喜的许多心得,以及他所遭遇的危险情况。
总体而言,这些记录仿佛是二喜根据日期去追捕这些人,并将他们送往某个地方,而这些人显然不是善良之辈。
二喜也曾提及,他那超乎常人的力量,并非用于搬石耕田,而是为了捕捉这些不守规矩的顽劣之人。
大喜在寒冷中额头冒汗,这些记录让他感到震撼,他无法分辨这是二喜的疯狂想象还是真实经历,他也不愿意再深思。
大喜再次用腊油封好册子,放回黑布袋中。
在二喜下葬的那天,大喜将黑布包彻底焚毁。
二喜自三十岁起精神失常离家出走,直至六十多岁逝世,似乎未曾履行过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大喜尽力安抚家人,他自责未能尽孝父母、照顾妻儿和兄弟,但二喜抛家弃子、不顾父母,或许背后有其深层原因。
我们无从得知,他的这些行为是否出于保护家人的目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二喜并未真正疯癫,反而保持着清醒。
在他被误认为疯癫的那些年里,他可能完成了许多常人难以做到的事。
然而,随着二喜的离世,真相也一同埋没在了村西的土堆之中。
幸运的是,二喜的子嗣们表现得十分出色,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开创了一番事业,并且如今都已子孙满堂。
女儿的生活也相当顺遂,未曾遭遇重大挫折。
令人欣慰的是,二喜的妻子年近九旬依然健在。
有人推测,这或许与二喜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最后,提及一下我们村的陆家,陆家曾经辉煌一时,但在经历大运动后,其在村里的声誉一落千丈。
那些曾经参与批斗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如今,我们村中仍存有陆家的几户人家,但再过二三十年,他们可能也将不复存在。
在那个冬季,孙远盛的车队除了有二村的杨三庆相伴,还加入了来自四村的赵玉山。
那一年的农作物收成欠佳,赵玉山的父亲生病,休息了半年,家庭状况十分拮据。
因此,玉山的父亲决定让刚满十六岁的赵玉山随车队出发,不仅可以学习经商的技巧,而且车主提供食宿,还能赚取一些工资。
虽然工资不多,但足以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新年。
如果这趟生意做得顺利,车主还可能给予额外的奖励,那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趟旅程大约一个月,虽然工作量不大,但收入却比在大户人家工作一个月还要多。
在旅途中,从未远行的赵玉山感到非常兴奋,他四处张望,不停地提问。
杨三庆耐心地向他解释了许多出行时的禁忌和途径各地的风俗习惯。
孙远盛也提醒他,在外旅行时要少言多听,观察学习,避免冲动行事。
经过一片墓地时,我注意到那里有一座新近堆起的土丘,旁边火堆的烟雾仍在缭绕,似乎这家的亲朋好友众多,以至于火祭持续到黄昏时分。
土丘前立着一块石碑,周围环绕着青色的砖墙。
这小小的土堆,其周边的建筑几乎占据了半个院子的面积。
赵玉山喃喃自语,这要么是位富有的地主,要么是位显赫的官员。
杨三庆和赵玉山特别留意到石碑前摆放的祭品,包括各种精致的点心。
虽未细看,却能想象到那松软的鸡蛋糕、裹着白糖的江米条和中果蛋,以及那层撒满白糖的芙蓉糕,最吸引人的是那甜得让人回味无穷的糖麻叶。
其中还有些他们从未见过的美食,让杨三庆和赵玉山几乎垂涎三尺。
在过去,普通百姓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品尝到江米条和中果蛋等点心。
其他那些精致的点心更是难得一见,赵玉山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食物,连连叹息,这些美味佳肴若不供人享用,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他感叹,这么多食物足够普通人家欢度好几个新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