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才料有问题
盈盈一水间2025-11-19 16:232,147

“陈昂同志,你的创新精神值得敬佩。但是,军工设计,尤其是海军舰船的设计,第一原则是可靠性,压倒一切的可靠性。你这个设计,理论上很完美,但它将整个动力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成百上千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能量回路和控制器,分布在全船各处。在风浪、震动、乃至战损的高压环境下,谁能保证它们百分之百正常工作?我们习惯的,也是全世界海军通行的做法,是把‘心脏’保护起来,用最厚的装甲,最完善的损管,把它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而不是把它拆成一堆零件到处放。”

这番话有理有据,代表了当前军工设计的主流思想。他身后的国家队专家们纷纷点头,显然是完全赞同。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僵硬。未来科技这边的人觉得对方是来找茬的,而国家队那边则觉得这群年轻人过于理想化,异想天开。

陈昂没有动怒,甚至脸上还带着微笑。他没有直接反驳林振东的观点,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

“林总工,您是舰船设计领域的泰斗,我想请教一下。以现有的压水堆技术为例,如果一枚重型鱼雷击中反应堆舱附近,引发一回路主冷却剂管道小范围破损,标准处理流程需要多长时间?”

林振东一愣,没想到他会问得这么具体。但这都是他烂熟于心的知识,他下意识地回答:“立即紧急停堆,隔离破损区域,启用备用冷却系统。整个流程顺利的话,至少需要十五分钟才能稳定住堆芯。”

“好。”陈昂点点头,又问,“紧急停堆之后,如果想再次启动,需要多久?”

“那要看情况,排除故障后,重启过程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期间,航母只能依靠备用柴油发电机,电力极其有限。”林振东的回答很专业,但眉头却皱得更深了,他隐约感觉到陈昂想说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林总工。”陈昂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果反应堆舱被直接命中,或者整个动力舱区完全失火、进水,彻底瘫痪。那艘数万吨的航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会变成什么?”

林振东的脸色变了。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答案不言而喻。那会变成一具漂浮的钢铁棺材,一个任人宰割的靶子。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陈昂这三个问题带入了一个残酷的战场画面里。

陈昂转过身,重新指向幕布上的结构图,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心上。

“我的设计,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模块被毁,其余模块会瞬间接管。我们失去的只是总功率的一部分,但我们保住了损管能力,保住了武器系统,保住了逃生的希望。在我的理念里,可靠性不等于‘不出故障’,而是‘出了故障,你还能活着’。诸位,战争的逻辑,不是在实验室里用百分比来计算的。活下来,才有资格谈胜利。”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林振东和他身后那些已经面露惊骇的专家们。

“至于您担心的复杂性问题,那是控制系统和材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未来科技,最擅长的,恰恰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说完,他按动遥控器,幕布上出现了一段视频。正是“盘古之心”原型机进行抗冲击测试的画面。巨大的基座剧烈摇晃,模拟着远超常规的战损冲击,但屏幕上的功率曲线,稳如磐石。

林振东死死地盯着那条纹丝不动的曲线,嘴唇微微颤抖。他浸淫了一辈子舰船设计,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意味着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近乎变态的稳定性和冗余能力。

他之前所有的质疑,所有基于经验的判断,在这条冷冰冰的、却充满了力量的曲线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如此不堪一击。

他感觉自己的脸颊火辣辣地烫。这不是羞辱,而是一种认知被彻底颠覆后的震撼和后怕。他后怕的是,如果按照自己的老路子走下去,他们造出的第一艘航母,在真正的战争中,可能就是一个外表强悍的玻璃巨人。

会议结束时,林振东没有像来时那样昂着头,他走到陈昂面前,沉默了许久,才低声说了一句:“陈总顾问,我收回我之前的看法。我需要……我们需要重新学习。”

这位在华夏船舶工业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这一刻,向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低下了他高傲的头。

林振东的转变,像是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整个“国家队”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二天,会议室的气氛就完全变了。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七零一所的工程师们拿着笔记本,主动凑到未来科技的技术员身边,讨论着能量导管在舰体内的最佳布线方案。几位核物理专家则围着梁卫国,像学生一样请教着“盘古之心”那套匪夷所思的热交换系统。

林振东本人,更是直接把自己的铺盖搬进了厂区的招待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泡在地下车间。他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他会为了一个焊点的强度标准,跟梁卫国拍着桌子争论半天,坚持海军最严苛的军用规范;另一方面,当梁卫国提出一个天马行空、完全不符合常规的加工方法时,他又是第一个拿出计算尺和图纸,去验证其可行性的人。

“老梁,你这个‘一体化成型’的想法是好,但结构应力怎么解决?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应力集中点!”林振东指着图纸,吹胡子瞪眼。

“老林,你脑子转不过弯!谁说一定要硬扛?我们用柔性约束,让它自己卸力不就行了?”梁卫国也不客气,抓起一支笔就在图纸上画了起来。

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老头,像两个顽童一样吵吵闹闹,却在争吵中,将陈昂提出的那些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一点点地变成了可以执行的工程蓝图。这种融合是高效的,未来科技的“野路子”创新,与国家队的严谨规范,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

然而,就在项目推进得最顺利的时候,第一个真正的“拦路虎”,以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式出现了。

问题出在材料上。

继续阅读:第137章 交易达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