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今晚加个班,请你喝二锅头
盈盈一水间2025-11-19 16:232,216

施密特差点笑出声。他也算见多识广,苏联的工业品什么德性他很清楚。傻大黑粗,功率惊人,但精度和稳定性一塌糊涂。用这种东西去焊接精密屏蔽板?简直是拿牛刀去雕花,不,是拿攻城锤去雕花,一锤子下去,花没了,桌子也碎了。

“陈先生,请恕我直言,这台机器……”施密特斟酌着词句,想说得委婉一些,“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如此精细的工作。”

“试试看不就知道了?”陈昂没有过多解释。他拍了拍机器的外壳,“梁总工,接上‘盘古之心’的专线,预热。”

梁卫国早就带着人研究过这台“傻大个”,陈昂给的中文操作手册他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接到命令,几个工人立刻行动起来,熟练地接上粗大的电缆。伴随着一阵低沉的嗡鸣和指示灯的逐个亮起,这台沉睡的钢铁巨兽苏醒了。

“把那块有瑕疵的屏蔽板送进去。”陈昂命令道。

机械臂将那块被宣判“死刑”的合金板,送入了机器的真空室。

“开启电子枪,功率百分之七十,扫描速度每秒三十毫米。”

施密特和他的德国同事们,像是看着一场荒诞剧。在他们看来,这无异于一场公开处刑,那块本就“受伤”的合金板,即将在粗暴的电子束下彻底熔毁。

真空室内,一道幽蓝色的电子束从枪里射出,精准地打在焊缝上。没有火花,没有烟雾,只有金属表面瞬间液化又瞬间凝固的奇妙景象。电子束所过之处,留下了一道平滑如镜的崭新焊缝。

几分钟后,焊接完成。当那块合金板被重新取出,放在检测台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新的焊缝完美得像一条艺术品,与周围的母材浑然一体。施密特戴上高倍放大镜,俯下身子,仔細地观察着,他的手甚至有些微微颤抖。

“快,拿去做探伤!”他几乎是吼着对助手说。

几分钟后,助手拿着一份全新的探伤报告冲了回来,他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总……总工程师,您看!焊缝内部,完美!没有任何气泡、裂纹和晶格错位!纯净度……纯净度甚至超过了母材本身!”

“这不可能!”施密特一把抢过报告,看着上面平滑的曲线,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那台还在嗡嗡作响的苏联“老古董”,又看了看一脸平静的陈昂。一个疯狂的念头涌上他的脑海。

问题不在于机器!苏联人造不出这么稳定的电子枪!问题在于……能源!

是“盘古之心”!是它提供了绝对纯净、绝对稳定的能源供给,让这台原本粗糙的机器,发挥出了超越其设计极限的性能!他们用一座核电站的能量,去驱动一把“手术刀”!

奢侈!太奢侈了!也太……天才了!

在未来科技,决定设备性能上限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那个叫“盘古之心”的工业之神!

柏林,一家幽静的咖啡馆里。

中情局特工汉克,将一个信封推到了对面那个中年女人面前。“格贝尔夫人,我们不是在请求,只是在通知您。您的儿子,汉斯,在中国为一家背景不明的公司工作,这让我们很担忧他的安全。我们只是需要他偶尔提供一些工作环境的信息,以确保他没有被胁迫。这里是一万马克,只是我们一点小小的善意。”

汉斯的母亲看着信封,又看了看汉克那张彬彬有礼却毫无温度的脸,眼中充满了恐惧。

几天后,远在中国宿舍里的汉斯,收到了一封来自家里的信。信里都是些家长里短,但在结尾,母亲特意提了一句:“你父亲的风湿病又犯了,柏德医生推荐的那个新药很贵,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了。你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

汉斯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是暗号。他那个当木匠的父亲根本没有风湿病,而“柏德医生”,是他小时候家附近一个警察的名字。

这是威胁。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人了。汉斯感到一阵彻骨的寒冷。

晚上,施密特找到了梁卫国。这位固执的德国老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着比他年轻的梁卫国,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拿起那块被他亲手“救活”的合金板,用生硬的中文,一字一顿地说道:“梁……总工,请……教我,怎么用好这台……‘大家伙’。”

梁卫国愣了一下,随即爽朗地大笑起来,用力拍了拍施密特的肩膀:“好说,好说!咱们今晚就加个班,我请你喝二锅头!”

两种工业文明的隔阂,在一道完美的焊缝和一句生硬的中文面前,开始真正消融。

超净实验室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在施密特提供的严谨标准和梁卫国团队的“中国速度”这对奇妙组合的推动下,工程进度一日千里。德国人负责制定规则和验收,中国人负责用各种脑洞大开的方式去实现它。

比如,为了达到内部绝对无尘的标准,德国方案是采购昂贵的专业级吸尘设备。梁卫国嫌太慢,直接让消防队开来一辆高压水车,对着已经完工的实验室主体结构内部,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扫除”,然后用航空发动机的原理改造出超级鼓风机,一天之内就将几千立方米的空间吹得干干净净。施密特一开始看得心脏病都快犯了,可等他拿着粒子计数器进去一测,空气洁净度居然奇迹般地达标了。

从此,德国专家们看梁卫国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个会变戏法的东方巫师。

硬件问题逐一解决,软件的瓶颈却日益凸显。

在计算机中心,气氛压抑得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从华信集团抽调来的那群国内顶尖的程序员,正围着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愁眉不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像瀑布一样刷新,但其中夹杂的几个刺眼的红色错误代码,宣告了模拟测试的再次失败。

“不行,还是不行!”项目负责人,那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李浩,一拳砸在桌子上,“‘伏羲一号’系统的内核已经优化到极限了,但还是无法处理五轴联动时,从光栅、感应器和伺服电机反馈回来的海量数据。延迟太高了!”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你们看,我们的指令发出去,到伺服电机做出反应,再到光栅尺把位置信息反馈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需要的时间超过了5毫秒!而德国海德汉最新的系统,这个数字是0.5毫秒!整整十倍的差距!”

继续阅读:第158章 “伏羲计划”遇到的最后难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