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见状不对,连忙上前拉住孟仪君,生怕她靠火太近,真的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都要烧没了,你别去!”孟仪君的力气比高景想象地大太多了,他竟有些拉不住她。
“你说什么?什么叫……烧……没了?”孟仪君转头,错愕地看着高景。看着孟仪君这幅样子,高景有些于心不忍,保持了沉默。
孟仪君再转头看向孟仁甫,蹙眉问道,“爹爹,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孟仁甫快速走到孟仪君身旁,担忧地扶着孟仪君,“仪君,别怪爹爹,若不是这些书,你怎么会变成现在这幅模样!这些书现在本就是禁书,委实是不能再留了!”说到“不能再留”时,孟仁甫也别过了头,不敢直视孟仪君的眼睛。
白榆畏畏缩缩地站在孟仪君的身后,脸上挂着泪痕。她也不敢看小姐,似乎觉得自己是一个叛徒。孟仪君看到白榆手上还有几册尚未来得及被烧毁的书,连忙上前夺下,“还给我!”然后像保护什么宝物似的,将它们牢牢抱在手心,生怕被人再次夺走。随后,孟仪君头也不回地朝房间里走去,然后把门反锁上了。
白榆紧跟着上前,却没想到遭了个闭门羹。她生怕小姐真的生她的气,不断地敲着房间的门,叫着“小姐”,房间里面,却没有丝毫回音……
房间里,孟仪君捧着剩下几本书,想起孩童时祖父陪自己观察天象的时日,呆呆地出了神。
孟仁甫看着紧闭的房门,心中充满了无奈,哀叹了一声,“唉,随她去吧。”他的销书计划,只能因为孟仪君的强烈反对,暂且作罢。
经历了一天的波折后,高景终于如愿以偿,留在了孟府。
孟家人口简单,不过一个下午,再加一个晚上的时间,高景已经大概摸清楚孟府的人口结构了。
孟家主人家仅有四人:行医的孟仁甫、缠绵病榻的母亲冯沅,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祖母,还有她们的女儿孟仪君。孟老太爷去世已有五年。
因孟老太爷生前为官十分廉洁,所以府上的下人也不甚多,但毕竟家境殷实,还是有护卫三人、家丁两人、侍女四人。
高景不禁也在心里想道:好家伙,古代的阶级制度还是太分明了,孟家最多算是这年代的中产吧,竟也有九个下人伺候。封建社会果然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护卫三人分别叫孟大、孟二、孟三,他们多在前厅,承担看家护院的职责,且以防盗贼入室等不时之需。
府上事务不太多,因此不设专门的管家,仅有家丁两人,祖孙二人一老一少,进府后随了孟姓。老者名孟金,少的那个便是启明了。启明原先也不叫启明,而是叫孟瑞。众人说,孟启明这名字,是启明随祖父来的时候,孟仪君指着天上的一颗星星亲自给他改的。
启明星,在那时候,是太白金星的意思。孟仪君待人为善,认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如天上明星,一般耀眼,一般璀璨。
孟仁甫见启明这孩子脑子聪慧,偶有空时也会教他一些管家、行医之道,因此启明的爷爷十分感激、敬重孟仁甫,也期盼着启明以后能有出息,自立院落。
府上的侍女分配则是这样的。
冯夫人自前几年开始,身体逐渐孱弱,需要人时常照料,便拨了两人过去,分别是司琴、司棋两位稍年长些的姐姐,照顾冯夫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抓药、喂药等;
孟仁甫身旁也有一个侍女,名为司书,负责照顾饮食起居,偶尔也会帮孟仁甫誊抄一些药方子,做些外厅的活计儿;
令高景感到奇怪的是,孟府辈分最高的老太太竟然没有专门的侍女。据说是老太太一心礼佛,生活简朴,不喜人伺候,加之身体康健,也没什么需求,便由冯夫人身边两位侍女连带着伺候,说是伺候,实则就是往佛堂送一下三餐罢了。自从老太爷死后,圣上感念老太爷办学堂的功绩,顺带赏赐了老太太一个贞洁牌坊,自此后,老太太大门不出,不声不响。小道消息称,老太太收到牌坊后连连摆手拒绝,甚至想砍了牌坊丢出去,若不是担心被圣上治一个“大不敬”之罪,连累家人,恐怕老太太真就这么做了。
最后一个,便是孟仪君身边的侍女白榆了。
白榆的来历有些传奇,是这样的。她尚在襁褓时,便被人牙子拐卖。那时候冯夫人身体还算康健,时常拉着爱看热闹的孟仪君外出逛街市,一日外出时,冯夫人看到粉雕玉琢,像团子一样的白榆,便心生怜爱,又见抱着她的那人鬼鬼祟祟,一瞧便不是孩子的父母或是亲人。冯夫人斗胆上前一问,果然,对方便问她能出多少价,确是人牙子无疑了。冯夫人临危不乱,先假意买下了女孩,让下人抱着女娃,带着小仪君先行回府,自己则偷偷摸到了她们的据点,然后报官,将其一网打尽。
冯夫人可谓是白榆的救命恩人,而孟仪君从小和白榆一起长大,更是情同姐妹。
高景听到其他几位侍女的名字时,不禁疑惑,怎么“琴、棋、书”,唯独缺了一个“画”字。照理来说,白榆不该叫白榆,应该叫“司画”才是。听人解释后,高景才知道,孟仪君虽如寻常闺秀一般,也善习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技艺,但也不喜欢女子被认为是只会闺中乐趣的人,不免局限了些。再加上,孟仪君本就是个文雅之人,在她看来,“司画”这名字也俗了些,于是做主,给自己的侍女改了名,改成“白榆”。古人有诗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既咏了星辰,也以星辰比树。这名字在当时看来,寓意算是极好的,也寄予了取名者被取名者的期待。只不过,高景看到白榆那娇憨的样子,却又很难把她的样子和这个高雅的名字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