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庭芝关心的,需要多久才能把武锐军训练成新式的炮兵部队,罗承鹰和齐硕简单交流一下,这才回复李庭芝。
“相公需知,如果武锐军堪用的话,则需要2个月的时间,就能训练他们掌握用炮的技能,当然这得是有大炮装备的才行。如果加上铸炮的时间,怎么也要三到四个月才行。
而且,如果武锐军有三千之众,就不必专门训练他们用炮,而是将他们训练成一支装备大量火炮的攻坚步兵。除炮兵技术之外,还要训练他们依托火炮进行野战的能力。如此,武锐军才能成为整个大军的攻击锋矢和固守的铁闸,更好发挥火器的功效。”
虽然时间长的有些让李庭芝失望,但想到他们说的火器却需要从头铸造,三个月也是很赶了啦,于是他也只能接受这个计划。
“那就委屈两位出任武锐军正副统制,驻防扬子桥,作为辅军,协助牛显宗的后军守卫军城。不到不得已不轻易出战,我尽量给你们留足三个月的时间,不耽搁你们训练新军。
接下来还有两个月的江南梅雨季,元军马队行动不便,但愿他们不来攻我,这样你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啦。”
几人接下来又议定了铸炮的事宜,扬州作为战区大城,本就有较完备的军器生产系统,像什么军器监在扬州的分支机构如甲胄院、弓弩院、铁作、火作和药作等工坊。罗承鹰干脆建议,把铁作、火药作都划出来,交给齐硕统管,全力铸造新炮,同时改良生产火药。
对此李庭芝一概都予同意,现在他也是病急投医,管不了这两个人会把军器监最终搞成什么样啦。新炮就是他心中能够在对元作战中实现翻盘的寄望了,只要能搞出来,什么条件他都能答应。
见有了对军器生产的管控权力,齐硕也信心大增。原因无他,他设计的两种火炮确实太过简单了,都是低膛压的近距离火器,对铸造工艺要求并不高。他今天看了宫城里的钟磬一类的铁铜铸品,初步感觉这宋朝已经具备了铸造两种炮的工艺水平了。就连体积最大的船用加农炮,可能铸造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罗承鹰也对训练炮兵的事情也有信心,也是因为虎蹲炮和掷雷器都算是近距离攻击的火炮,目标都是在视线距离以内,并没有超越视距射击而产生的数学和函数等学识的要求。只要实操够多,再笨的人,也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炮打的很准的。因此,这两种装备步兵的火炮,对兵员素质的要求并不算高,反而是淳朴的农家子弟,如果能按照规则条例一步步把操作程序做好做熟,就能很快形成战斗力的。
齐硕也向他们保证,火炮的生产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是需要他实地考察军作院后,就能拿出详细的生产计划来。而且装备给武锐军的两种火炮体积小,重量轻,制造容易,一旦量产起来,产量很快就能满足装备需求。
唯一麻烦一点的就是船用加农炮,这玩意体积大重量大,而且还要耗费很多铜材,受原料供应的影响更大些,因此,可能三到四个月,产量可能不会高。
还有就是,他昨晚回去后想到,这时候的中国船只都普遍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来增强船只的抗沉性。因此没有办法像西式船舶一样,可以开辟多层的全通甲板,安置火炮。所以就只能采用主甲板炮台炮塔的形式,安置火炮。但这又带来了船只强度加固的问题,过大的火炮后坐力,可能对船只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必须要预先对船只进行改造补强。
到这时候,李庭芝姜才才明白他所说的三种大炮,其中两个用于步战的,只是身重十几斤、几十斤的小家伙,而只有船用的加农炮才是重逾几千斤的大家伙。两人不禁按照常人的理解,对步用火炮的效果心存疑虑了。
“如此小巧的火炮,重量竟不如重斧,炮子可能及远嘛?”
想到自己寄了绝大希望的火炮是如此轻小,姜才代表李庭芝提了疑问,生怕花了功夫,搞出来的东西像突火枪一样,只能怼到敌人面前才能杀伤其,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没办法,齐硕只能瞎编,说是在海外,他们这种兵器能将炮子射出百步、几百步之外,弓弩皆不如。加上这两种炮轻便,能随步军移动进攻,不需要挽马牵行,是极好的步军火炮。还有就是,这两种炮主要靠霰弹杀人,火力密度,哦,就是投射的弹丸数量更多,一炮打出去,就有几十上百颗的霰弹,绝对是对付骑兵的不二法器。
宋朝因为疆域缩小,失去了陇西、河朔几个养马之地,骑军没了优良的马匹,几百年来先后被辽、金、元等草原武装集团的铁骑碾压,难有胜绩。因此便开始针对性地发展弓弩等远射武器,推行不接触战术。
但弓弩这些远射兵器,碰到了装备了精良铠甲的铁骑,不论从破甲的侵彻力还是投射密度来说,都不算理想,几乎要在30步以内,才能贯穿敌军的防护,给予杀伤。而到了这个距离,宋军自己的军阵可能早就动摇了,往往骑兵一个冲锋就能冲垮他们,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齐硕还说这两种新式火炮,起码能在百步之外就轻易撕开敌人的盔甲,弹丸过处,中之人马俱碎。比弓箭的破甲能力强的太多了。同时,炮弹爆炸的声响和黑烟,还能对现下的战马造成极大的惊扰,能在接阵前就轰散骑军的冲锋阵型,消除其冲锋的威势。
骑兵的兵种优势就是建立在机动性-冲击-肉搏三大要素上,若能真的面对骑兵的冲击,用炮将其遏制,那确实是终结草原骑兵的大杀器啦。李庭芝和姜才听了齐硕的解释,这才心中稍稍平复起来,再想象着这东西的妙用,兴奋的胡子都在颤抖,大叫高妙!
罗承鹰今天再看那几张设计草图,也略微吃惊,感叹齐硕这家伙心细如发,给这两种火炮做了很多的改良。
齐硕画出来的草图,并不是他想像中的那种虎蹲炮的样子了,而是又做了很多的改良,已经不能算是原始的初代火炮了。
新的虎蹲炮并不是靠两根铁叉斜放固定的,而是放在一个小型的轮架上,这轮架就像共和国54式重机枪的轮架,通过两个铁轮和后架构成的三点结构,为这门短炮提供稳定的支撑。并且射界高度可调,转运便利,完全就是可以在战场上机动,跟随步兵的攻防行动,灵活变换炮位的无敌小炮了。
而且,这种炮的炮弹也不是直接装进炮膛的铅子铁弹,而是用一个薄铁皮做成的铁桶,装满了铅弹子。桶底还用铜皮做了封闭环,利用铜皮软的特点,在发射时受热膨胀,封住炮筒,保证气密性。桶体也是在射出炮膛后,在空中爆炸开裂,这样相当于给桶内的霰弹增加了方向约束,使炮火前方成为最密集的受弹区。
掷雷器的灵感来自后世叙利亚内战中的“煤气罐大炮”,只是做了极度的缩小,重量估计只有十几斤。小小巧巧的,形制上就像支撑在一个平板发射架上的掷弹筒迫击炮,药室的上面只是一根细细的空心铁管。但又不像掷弹筒迫击炮那样需要将炮弹从前面装入炮筒发射,而是将炮弹插入那根细铁管,用发射药室里的火药燃气,通过细铁管把炮弹顶出去的,属于是后装药发射。发射药筒事先装好的发射药,再以螺旋的方式,旋入那根空心管的底部,点燃药筒上的捻子就能快速发射,这样就省去了在战场上清洗发射管的麻烦,用起来极其简便。
罗承鹰细想了了一阵,发现齐硕搞得这种新炮实际上就是仿造德军在一战时期掷雷器的翻版,发射原理和样式都很相像。隔了一个世纪的叙利亚内战,***民兵也按照这种掷雷器的原理,创造出了一种威力惊人的煤气罐大炮,专门用来拆楼和轰击集群目标的。
掷雷器配用的炮弹就像个小号的迫击炮弹,弹体连接着稳定杆,稳定杆有内腔,可以插在空心炮筒上,稳定杆上还带有四片定向翼片,用来稳定射击方向。 掷雷器的发射原理嘛,就是靠着空心筒传递的火药燃气,把套在空心炮筒上的大号手雷抛出去,爆炸后杀伤敌人的。只是现在是绝对没有碰炸引信这类的高级玩意,所以齐硕射击的炮弹,还是要用点燃导火索的方式引爆。不过,从炮管中传出的火焰,足够保证把炮弹内腔里的导火索点燃的,最终引爆炮弹。至于是在空中爆炸,还是在地面爆炸,全看导火索燃烧的速度了。
说实在的,炮弹用这种方式发射,精度就不要太奢望了,肯定比不上从炮筒内发射的迫击炮弹精确啦,射程也有限,估计有效射程也就4、500米而已。不过放在当下的古代战场,攻击几百米外敌方密集的军阵和集群目标,这就不算缺点了,概略瞄准只管扔,绝对能用数量优势堆出火器的覆盖打击效果来,炸他个人仰马翻尸横遍野的。
最大的好处是,这东西用这种原理发射,炮的结构很简单,也轻便的多,不难制造。齐硕解释说,这种炮做成这样,虽然牺牲了它的射程,估计也就能打到300到500米,也就是300步左右。但炮弹不进炮筒,可以避免开花弹受到炮膛压力而破碎,对炮弹铸造要求极低,所以他就能在炮弹上刻制花纹,增加预制破片。在他还不清楚现在的铸造工艺水平的前提下,这种妥协可能是最能实现快速批量生产的法子了。
姜才却是觉得这个投射距离足够了,他马上就能想象出两种炮的用法,让他无比兴奋起来。虎蹲炮用于阻击冲锋的敌军前队,而掷雷器则攻击敌军的后队,一顿炮火砸下去,敌军非死即溃,绝对威胁不了本军的大阵。
罗承鹰也是对齐硕的这种改良给了几个赞,觉得这样一改,不仅使用效果提升了不少,而且,对训练炮手的难度也降低了不少。起码减少了构筑炮位的工作量,两种炮的炮弹又是整装炮弹或者整装发射药包,也减少了称量火药和弹、药分装的繁琐步骤,炮手只要经过短期训练,打上几炮,就能成为熟练的炮兵。
看着图纸上那颗画着菱形刻槽的掷榴弹,罗承鹰眼前一亮,竟想起李云龙的桥段。
李团长不是说“边区造手榴弹”一炸就只有两瓣嘛,如果能在手榴弹的弹体上预先刻制花槽,即使是黑火药的手榴弹,那这破片的杀伤范围起码也得有3到5米的半径。
如果预制破片的黑火药手榴弹有如此的威力,那他就完全可以把武锐军按照近代掷弹兵的形制进行训练和编制,创建一支主要靠火器杀伤敌军的热兵器部队。有了这三两千人的热兵器部队投放到战场,那可就是遇神杀神遇佛灭佛的存在,蒙古人即使来了重甲骑兵也不够看!
“齐硕,你不是给我说过掷弹兵嘛,我想把武锐军重建成掷弹兵部队,你若是能把这掷榴弹小型化,变成手榴弹,我看就行!”
罗承鹰眼光灼灼地看着齐硕问道,齐硕听了也是眼里精光闪现,脸上也是绽开了笑容。
“我看行,没有拉火药,先用火捻子对付就行,一样能把把蒙古人炸的七荤八素的!”
李庭芝和姜才听着两人的对话,完全没明白他们说的什么意思,什么手榴弹掷弹兵的,根本没概念。但听齐硕说,能把蒙古人炸的难受,两人也赶着眼里放光,一脸希翼地看着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