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庭芝和一众扬州官员也拜谒了入住行宫的官家和皇太后。
因为昨天入城,已到了下半夜,所以今天特开的大朝会就定在接近中午时分,以便让大家都睡足后才举行。皇帝今年只有六岁,还是个懵懂小儿,朝会便由全皇后在旁设帘,代为秉政,这是昨晚李庭芝和全皇后商议好的。
全皇后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临朝听政,心里难免惶惑,好在随行北上的官员里有熟悉朝堂礼仪的官员安排,这才让全皇后的第一次大朝会还算顺利进行下去了。
朝会的内容当然是少不了全皇后煽情的哭诉,哭诉了临安行在被攻破后皇室的罹难经历,以此引发众位对赵氏的同情。再就是表彰昨天扬州军民救驾护国的功勋,接着宣布在扬州重立朝廷的事宜。最后便是封赏功臣和安排新朝的人事,这才是本次朝会的重头戏。
不出意料,李庭芝作为大宋在淮扬抗敌保民的军政首脑,被全皇后任命为太傅左丞相、兼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仍兼领淮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姜才也作为扬州军的实际战地指挥官,从原来的南通副将的品级上,超擢为节度留后的品秩,出任副枢密使的职位,但仍兼领御前扬州大军都统制职。
他们两人这一文一武升级成了新朝廷的一二品大员,占了朝堂文武班的首领位置,下面的扬州地方官更是都有升级,骤然间从地方官变成了中央大员,一一都有擢升。就连跟着小皇帝北上,要去做元军俘虏的那些低品级的朝官,这次也都连升几级,成了朝堂重臣,大家皆大欢喜。
全皇后还特意说明,今天早间,为了奖赏两位昨天助战的两位义士,褒奖他们两个斩将破敌的大功,特第诏命两位为左、右武大夫,昭武校尉的勋衔,并着两人到军前听用。
昨晚就有了对两人收揽之心的李庭芝,见全皇后先出手招揽两人,心里还有莫大的失落。但一听两人并未被皇家招为戍卫,拱卫宫禁,还是要到大军中任事,这才心里释然。
本来对昨天大战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却没想到取得了一次宋元几十年交锋中都少见的旷世大捷,半信半疑当中,对昨天的那场大战有了好多的猜想和探询的冲动。姜才领兵回城,没管他的伤势,就拉着姜才给他详细讲了大战的经过。
听了姜才的描述,他才知道,全是凭着两位海外归人,误闯进战场,结果出手相助,才有了斩将歼敌的大胜。姜才还给他看了这两人带过来的望远镜,当真十分神奇,望远只如当面。至于姜才和他说的那什么“飞机”之物,他也信了大半。今天进攻前,他还专门拐到北校场看了那架奇怪的“飞机”,对昨天的胜利算是有了信服的态度了。
李庭芝是个长于治事的干臣,并不是那些只会讲道统不干实事的腐儒措大,思维理念上并不排斥“器、技、百工”,甚至知道,这些器物适时出现和使用,能让庶务有力半功倍之效。因此,对于能使用这些奇技神器的两位海外义士,不觉心中寄下了几分的希望。
皇宋南渡以来,累次与北方蛮族相抗,败多胜少,被压制了百年,鲜有让人扬眉吐气的胜绩。走到最后被人灭国的结局,君臣偏安心思太重,不思恢复是一方面。但长期压制武将,致使难有名帅良将出世,也是没法回避的错误。
从痛苦的战争经历中,觉悟到了这些失败原因,李庭芝此时的心情,那是对忠臣猛将的渴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通观身边将领,几乎没有几个是让他感到能寄托复国兴宋大业的人,又让他这份渴望变的焦急。
此时他的焦急心态,还在于扬州的新朝廷建立,带给他了更大的压力。这压力是两方面的,一在外,一在内。
在外,这次救了御驾,杀了元军诸多大将,让元酋忽必烈的最大战果几成泡影。势必引来他的滔天怒火,一旦等他平靖了后方,嗜杀好战的忽必烈,肯定会再谴大军前来征讨。到那时,扬州必然会承受其最大的打击,能不能保住官家,也心里已经没有了底气。
二是,听全皇后说,临安城破之前,太皇太后秘密让张世杰护送益广二王潜逃出城,往福建两广那边去了。元军现在还没有进入福建两广,依着宰相陈宜中的性子,必然会在得不到朝廷消息的时候,在那边另立朝廷,或者另立中枢。如此一来,扬州和南边,就会出现两个暗中竞争的朝廷。
自认资望和履历都不如陈宜中的李庭芝,一旦两边争起正朔来,他这边就很吃亏。要维护官家的正统,当前只能寄希望于扬州这边在对元虏的战争中,不断获得胜利,才能洗刷掉官家曾经投降元虏的污点,赢得民望。
所以,李庭芝对昨天突然出现,后又凭一己之力打赢了大战的罗齐两人,产生了一种非常希望,寄望于他们能用什么特别的手段,帮他,也帮扬州的朝廷,建立军事上的声望,震慑南边那些不安于臣子心思的人。
散了朝会,李庭芝带着重臣走出大殿,看见跟在身后一个多身位,亦步亦趋一脸的谨慎的姜才,心中对他骤升高位而不改对自己的恭谨态度大为满意,便招呼他上前说话。
有宋一朝,文武殊途,朝堂上讲究以文制武,已是陈例。姜才虽然才被升了太尉副枢密使这样从二品的高官,但在文官面前,还能这样拘礼守制,难怪李庭芝心中满意。
“兰臣,今天新朝骤立,各位都分了职事。诸事开头,头绪繁复,不如大家从下午开始,各自办差,把这些事先张罗起来。
我这边吗嘛,这次不是缴获甚多嘛,也要匀些给南面的苗太守,北面的许太守留下些,才好在扬州城中筹划安排,估计今天又是要熬夜啦。
昨晚你不是给我说了那两位海外义士的事吗,他们在城里安顿好了没有,这事你要上心,皇太后既然器重,我们作为臣子,又是这扬州的地主,便更不好怠慢,少了礼节。
不如明晚,我在府中设一家宴,备下菲酌,请两位义士到席,你我两人代表朝廷,感谢人家的大恩德。顺便听听他们的想法,也好在军中任用,人尽其才才好!”
姜才躬身听了,深以为然,连忙答应,由他出面邀请两位到场,摸一摸他们秉性和对大宋的态度,还有长技本事这些,也好供丞相招揽他们时斟酌。
姜才的左臂吊在一副丝巾对折后形成的三角形绷带当中,包扎伤口的绷带式样也很别致,露在袍服外面,今天成了他夸耀功绩的证据。他也时不时用右手去摸一把,感受那里的伤势,回想体会昨天的际遇。
必败之局,结果来了两个奇人,助他打赢了大战,还救下了御驾,这份功劳足可以彪炳史册。姜才对于罗承鹰两人的感激之情,那是十分的真诚。听说李庭芝要在军中任用两人,他也是十分开心,即使他对两人的身份有着一股怪异的印象,总有些看不透想不通的地方,无法圆了他们当时的说法。
可这并不妨碍他心里的招徕之心,板荡识忠臣,国难思良将,相公说的人尽其才尽其用,怕是真遇到了合适的人啦,而且一来就是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