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重组指挥体系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53,075

  问题也不是没有,老式的封建军队与两人设想的热兵器作战之间,肯定存在不少的冲突、不适,甚至对立的情况,这需要通过整训进行修正、改革,甚至重塑。但也有一些则是出于两人之前的主观判断出现了偏差,也迫使两人主动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正。

  整训当中,发现自己原来的设想出现了错误的预判,或者遇到了未曾想到的问题,林林总总,也还是不少。不过,两人本就是军伍出身,也没把自己当成个圣手高人,既然错了,那就改呗!调查摸底一番,找官兵们交流探讨几次,再借鉴后世的经验,重新琢磨一套适合武锐军的办法,两人还是改正的很快的。这种虚怀若谷的姿态,反而得到了官兵们的推崇。

  原以为,只要把后世军队里的队列训练,军容军资和纪律规范这些军人养成的速成办法拿出来,就可以短时间内让这支古代的军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培养出现代军队的雏形。为此,两人的计划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在等待装备到位的空档期内,进行高强度队列训练,灌输纪律观念。

  但一接手部队,他们就发现自己犯了大错。不过这个错误却让两人有些窃喜,不仅没坏事,还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后世的军人养成,无一不是从站军姿队列开始的,两人原以为古代的军队可能没有这些相应的训练,结果发现认知上出了个大错。

  宋朝因为没有强悍的马军,也为了对战北方蛮族的游牧骑兵,从立国之初就要求步兵“阵而后战”,要求部队临敌,必须排成严整的阵型与敌兵交战。因此,此时的宋军队列训练不仅有,而且还像模像样的,可能不次于后来欧洲开始施行“排队枪毙”之初时的水准。站位,移动,前进和递补轮转等,宋军都能做的有模有样的。

  这是好的一方面,证明宋军当下也具备了往后世近代化军队转变的最基本要素,那就是纪律和相当的协同意识。但也不是全是好事,有一个毛病同样缘于他们的立阵而战的思维,那就是指挥信号和手段太过繁复低效了。

  宋军当下还在使用鼓号、旗帜、锣镲,甚至鞭炮等手段,来给阵中的官兵传递指令,参不多是把吃席的乐队都鼓捣上场了。但每种手段能传达的信号内容极其简单,于是便有了“闻鼓而进,闻金而退”的说法。就是说,别看发布指令的手段多,但内容却出奇的少,复杂的命令还是得靠传令兵口头宣布。

  真到了以热兵器为主战武器的战场,枪炮爆响,硝烟弥漫的环境中,这些手段基本全都要失效。而且这种指挥联络的方式,还占用了部队大量的战兵员额,击鼓吹号,敲锣打镲,还要大量的士兵举着各自分队的认旗,无法直接参加战斗,确实是人力上的极大浪费。

  当然,这问题也好解决,只不过让齐硕到军器院里忙两天,把后世的铜军号和铁哨子给做出来,教出一帮子号兵就妥了。规定好每种号音所代表的的是什么内容,冲锋,行进,集结,停止,休息,睡眠啊什么的,军队的统一行动,都可以让不同的号音旋律来宣达,省事又明了。小小的铁哨子直接代替了锣鼓,指挥更小的分队,保证战友们之间步调一致,行动整齐。

  这些联络通讯手段难度比原来那套还小,稍加训练,就完美解决了从上到下,全军到分队各层级的指挥口令传达问题。而且还把大量的士兵解放出来,直接变成了战兵,算是变相增加了部队的战斗力了。

  前面提到,两人甫一到任,就提拔选人了大量的新人担任各级军官的事,是他们俩发现,宋军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军官,或者是士官配备严重不足,军官教育也是接近于空白。和后来近现代军队相比,就是和当下的蒙古人相比,也存在缺额缺训的大问题。

  所以说,选拔大量的基层军官,也不是完全出于两人要控制这支队伍的目的,任意任用私人。而且,就是那些被汰换那些军官,也是要保证武锐军能按照两人的计划,在短期内编练成新式军队而不得已作出的举动。全军只能保持一个中心,一个权威不能动摇,他俩可没有时间和军官们搞宫斗内耗,或者让自己去收服、适应这些军官。还不如让他们适应自己,严格遵从自己的意志见效快,也更有保证。

  因此,武锐军整军的难题在于重新进行部队组织编组,规划处适应新式火器打法的新型军队。而且还要保证能让现在的这些军官,在毫无接触过火器战争的情况下,快速适应下来。

  宋军还有一个不小的毛病,就是军官的主动意识太差,完全和两人的理念相差太远。长期坚持“阵而后战”的死板作战方式,长期浸润之下,基层军官严重缺乏主动精神,进退行止都严重依赖上级的明确命令才行。

  随着火器作为主战兵器登上战争舞台,战争的形式和规模都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光是战场的广阔程度就不是现在两军立阵对冲那种范围可以局限的。长射程的火器很容易就突破人的视线范围,如果自己的下属军官没有主动精神,任何行止都要等命令,打胜仗那就被指望啦!

  所以,武锐军的整训,编制重组和军官养成训练,才是重中之重。

  罗承鹰在军校的学习中,就了解过近代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分层有效原则”。那里面就说了,因为战场上的各种原因,一个基层军官最有效的指挥规模就在六人左右,甚至更少。多了的话,便已超出军官的控制范围,直接会造成混乱和低效。

  南宋的军队是按照大军—军—将—部—队这样的层级编制组成的,大军是承担战役的单位,就比如扬州的宋军,就是御营驻扬州大军,负责遂行在淮扬地区的战役。军则是下一级,一般都由前后左右中的编号区分,兵力规模介乎于后世的旅或团。将则是后世营级的编制,用数字代替,一般五个将组成一个军。而队则是最基层的战术单位,十队组成一将,每队50人,相当于一个加强排。

  部则是插入队和将之间的单位,或2、5个队组成一部,或者就没有这个中间的层级。所以说,大军的首长管5个或者更多的军,军再辖5个将,将下辖10队,并不是都处在有效的指挥分层结构当中。

  特别是队这种基本的战术单位,编制中只靠正副队将和押队官三个人指挥多达50个兵卒,这就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经常会造成基层指挥的混乱和迟钝。

  后来明朝的戚家军,就是按战斗战术要求,化大为小,将队的编制缩小到12人的鸳鸯阵,甚至还能再缩小到6人、4人的两才阵和三才阵,灵活地适应战场和战术任务。

  戚家军的新式军制,和后世现代化军队的班组战术及编制非常契合,也是在充分发挥底层军官的效能的同时,极大减轻了他们的指挥负担。所以明朝时的戚家军能够吊打东亚的任何一支军队,甚至编入适当的火器部队后,即使还是以步兵为主,却能把蒙古骑兵和满洲骑兵逼入绝境。

  为了节约时间,不给官兵们造成太多的不适应,罗承鹰两人还是基本保持了宋军当下编制的称呼和上下关系。首先就将原先基本的“队”编制下,设立了更小编制的“班”,队辖五班,班辖9人,设班长副班长统领。不仅如此,班下面还要分为三个组,每组三人,每组都有组长。

  在队的上面,恢复了“部”的编制,三队组成一部,相当于后世一个正规步兵连的规模,四个部组成一“将”,相当于后世的营编制。这样,队的编制兵力没变,新设的部成为了成为了基本的战术单位,但一将的兵力规模变得只有600多人左右,比原来一将一千多两千人的规模就小得多了。

  交给罗齐两人的武锐军经过补充,员额达到了5000人,改制后军和将之间的人数跨度太大,不得已,两人又在中间塞了一个团的编制,每团辖三个将,军辖两个团和一个骑兵将,一个炮兵将和一个辎重将。这才把指挥层级安排好。

  编制问题解决了,便是兵器配置了,重点就是火炮怎样编制的问题了。

  因为齐硕搞的两种步军炮都是队属火炮性质,两人计划把虎蹲炮和掷雷炮下放编制到将一级当中,每将编有三个步兵部和一个炮兵部。至于掷弹兵部队,也按部级单位进行编组,每将当中的三个步兵连,两个为普通步兵连,一个是掷弹步兵连。

  到了战场上,两个普通步兵连负责列阵作战,掷弹步兵连则承担战场救火队的角色,随时增援两个连。而将里的另一个炮兵部,则作为机动的火力支援部队,在不遂行将里的作战任务时,随时都有可能被抽调出去,组成新的火力突击集群。

继续阅读:第47章 谤誉俱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