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军中的派系分歧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62,599

  又在火药作那边的工坊忙活了大半下午,把火药原料提纯加工的要求交代清楚,齐硕才结束他在军器院第一天的工作,虽然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时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姜才的亲兵已经找上门来,候着两人去赴晚宴。

  姜才今晚不单是请了两人,为了让他们尽快和军中的同僚熟悉,他还很贴心地请来牛显宗,曹安国,以及统带武锐军的前任统制曾勖,可谓用心良苦。

  牛显宗下一步将驻防扬子桥军城,成为那边的主将,罗齐两人的武锐军也要听从他的号令,今天姜才把牛显宗叫过来,是要给几人一个提前熟悉的机会。而曾勖卸任武锐军统制后,就是去接任曹安国前军统制的位置,姜才把两人都叫上,算是提前给他们安排交接的事情。

  姜才是壕州人,年少时被掠到北方,给蒙古人做牧奴,逃归后,一直就在宋军中效命,坐到了通州副将的职务。一年前被朝廷抽调去阻击入侵的元军,参加过宋元丁家洲会战,兵败后逃回了淮东。李庭芝听说唯有他在丁家洲之战中奋力拼杀,悍勇无畏,兵败实不是他的责任,欣赏他的才干勇决,便提拔他做了淮南东路的副都统制,相当于李庭芝在军事上的副手。

  今天的酒喝得就比昨晚在李庭芝家宴上要松快些,在座的都是军中厮杀汉,几杯酒下肚,便各自没了拘束。再加上刚刚大胜,各位将官的封赏都很丰厚,全都心情不错,酒桌上便聊起了朝局和时事。

  姜才对罗齐两人也是很欣赏,不仅在前日的大战中,仰仗两位出力,获得大胜,而且昨晚李府的家宴上,也见识了两人的才具,知道他们通晓军略和机巧事务,有智计的人,所以特别高看几眼。

  几个粗汉也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讲究,喝着酒就开始讨论起时政来。

  姜才说,今天早晨的朝会上,皇太后主动提起转兵福建的事情来,参加朝会的大臣们,几乎全部附和皇太后的主意。主要是在这淮扬地带,四面被强敌环伺,朝廷和官家确实随时都处于危险当中。

  当然,赞同撤退,也有众大臣自私的考虑,很多文武官员都盼着离开这个困守之地,到福建两广那边施展。毕竟这些人大都从地方官员,一下子变成了中枢大员,从内心来说,都想到更大的地方,有一番作为。或者就是离开淮扬这死地,逃出升天。

  李相公当前还在犹豫,他有些割舍不了淮扬的百姓。这里的官民商贾的,都很承李相公的情,他也把他们当作朝廷复兴的基础,不想因为朝廷离此而去,丧失了这份民心。

  很快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就让罗承鹰和齐硕看到了军队内部的分歧。

  曹安国是姜才的老部下,可能对李庭芝没有什么亲近感,所以对李庭芝的犹豫的理由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他这一年来和蒙古军作战多次,败多胜少,自然就想早点离开这四战之地。到了南方,起码蒙古军的压力可以大家一起分担,不用像淮扬这边,都是他们淮扬军去应付。他心里对淮扬的百姓也没看得那么重,李庭芝的这个理由当然说服不了他。

  而曾勖则是李庭芝的老部下,一手从卒伍提拔起来的,对李庭芝的话从来都奉若神明,不敢违逆。这次从武锐军这样的偏师统领转任禁军正军的统领,也是李庭芝对他的提拔。所以从感情上和自己的认知上,也是赞同李庭芝把淮扬当做复兴基地的说法。

  “蒙元崛起以来,我朝敢战之军,尽出于缘边驻屯大军,江南的禁军早就腐朽不堪用了,所以才有丁家洲之败。当下,川蜀京湖已陷敌手,唯有淮扬还在坚持,可算是皇宋最后的强军了。

  淮扬大军又多是南逃北人的子弟,与那蒙元有不共戴天之仇,民意可战,轻易弃之而去,确是可惜,怪不得李相公犹豫。此乃谋国的思虑,却也不可轻易决断!”

  曾勖是个三十出头的军官,从李庭芝在荆湖任职时的尉佐小官起身,年纪轻轻就做了一军的统制,这跟他的勇猛才识以及站队是分不开的。他就对李庭芝的任何决策都抱着绝对服从的态度,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盲从和愚忠。

  宴席刚开始,大家的观点就分为了两派,走和留,这个关系到战争策略的大事上,双方就有了分歧。

  曾勔这话也引起了罗承鹰的思考,从记忆里搜寻了些淮扬地区的信息。

  李庭芝这种犹豫的理由并不是不成立的,两淮长期作为宋蒙交战的前线,血和火的熔炼,也让这里的人产生了尚武敢战的气质,再加上这里的人有很大部分和蛮族有着血海深仇,支持战争的意志自然比内地的人民强上不少。

  有些时候,战斗的意志就是被仇恨意识浇灌出来的。想想几十年后朱元璋那些淮泗人,就是埋葬蒙元统治的主要掘墓人。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北伐成功的力量,战斗力之强,就连蒙古人退回草原,到了自己的主场,也不是明军的对手。这里面少不了汉人被压迫了几十年爆发出的愤慨之气,报仇雪恨的意念铸成的精神力量。

  可能这就是淮泗人被李庭芝看重的民众基础,再加上他个人的感情原因,他引以为傲的政绩都在这里,因此便有了拿这里当做复兴基地来经营的想法,也不奇怪。

  姜才见两人今天席上听得多,说的少,和昨晚的表现大相径庭,不觉奇怪。又怕两人参与度不高,影响了他们对宋军的兴趣,便主动询问两人的看法。

  罗承鹰和齐硕交换了下眼神,齐硕对非技术的战略问题,一贯兴趣不高,罗承鹰只好出面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淮泗人悍勇,且与蒙古人有着血海深仇,确实是有与蒙元血战到底振复国家的基础。

  但我还是昨晚的那个观点,事关国战,比拼的就是综合的国力,包括民众的意志和动员效率,经济基础和持久支持能力,技术兵器的先进性,还有就是国家的大政主张。

  今天我们到军器院看了一下午,知道淮南东路的各种军资原料等,在李相公安排下,已经提前集中到了那里,这是很有前瞻性的智慧。但纵使如此,那里的军资原料也不足以支持大军消耗多久。

  淮扬当下四面被围,今后还可能因为皇帝的行在驻跸在此,必将遭受蒙元更大兵力的围攻。没有了外援补给,甚至没了安定的局面,生产兵器补充消耗的都不能了,那这仗打到最后,胜败便不言而喻了。”

  看着姜才颔首不语,面色沉重,罗承鹰知道,姜才也是持赞同意见的,但苦于他和李庭芝在地位威望上的巨大差异,他也左右不了李庭芝的决断,只能在边上苦恼。

  “不若这样,放弃淮扬确是可惜,但我们可以留下一支偏师,留在本地,潜入山林湖泽,建立敌后根据之地,与敌周旋。而主力则转移至福建一带,经营那里,积聚力量,谋划反攻复国。

  就像我们昨晚分析的那样,若我们在海洋上占据优势,即使远在福建两广那边,我们也可从海路运补淮扬。无论兵力、兵器乃至钱粮,都可让淮扬这边的抵抗军所有需求都不虞有缺的。”

  姜才等人闻言,不觉眼睛一亮,立刻就认识到这是个说服李庭芝的办法。大军撤后,但留下偏师在此坚持,不是淮扬完全落于敌手。还有海路来的补给支援,想来这边留下的偏师,一定能坚持的久些。

  但只是一瞬,姜才眼睛里的那道精光就暗淡下来。

继续阅读:第40章 敌后抵抗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