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为现实妥协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73,446

  剩下的时间里,齐硕就像是一个孩子闯进了花果累累的果园,兴奋地像个农夫,可劲在这片田地里翻找耕作,想要把这变成希望的田野。

  看见铁作坊里的锻打兵器的联机水碓效率太低,锻打的频次过低,影响了生产效率。便又有了想法,要把后世的涡流水轮机搬过来,要杂役们按照他的图纸,在河道边开挖水流涡道,要木匠铁匠们按照他的图纸,制作的水轮叶片和连轴件。

  这时代的水碓,就是原始的水力锻锤,是靠立式水车顺着水流的转动,拨动一根或者几根连轴,用杠杆原理,上下起落,对加工件进行物理锻打。说白了,就和农村用的舂米的碓臼一样的原理。

  像扬州这种平原地带,水流落差本就不大,驱动锻锤柄起落的力量基本是靠立式水车上的水斗盛水的重量,所以起落的力量和频次就不可能高。改成齐硕的方法,水流就可在涡流水道中获得一个加速度,再驱动安装在水道底部的螺旋叶轮,就可以让叶轮轴快速旋转。再通过一个螺旋链接的方式,将叶轮轴的水平旋转转化成垂直面的旋转,如此便可以带动锻锤利用杠杆原理上下起落,捶打砧座上的金属加工品。

  也就是说,齐硕是在这个时代第一个利用涡流给水力加速的人。这种技术在后世被用在小型溪流和小河上的水能发电技术,实质性运用还在21世纪,齐硕把这种科技整整提前了七百多年,这效果无疑是在古代放了颗不大不小的原子弹,堪称创举。

  有了涡流水渠对水流的加速,再有一定高地落差,发电都不成问题,更不要说以此驱动一些原始的水力机床了。齐硕就是脑子里记得后世涡流水渠发电的信息,运用到七百多年前,那就是解决了原始工业化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动力问题了。

  即使这种借助水力传动的能量不如蒸汽机之类的动力源,但把这种动力运用在加工眼前急需的小型金属制品加工上,那还是够用的。

  有了动力源,下一步便是车床和刀具,以及工装夹具之类的东西。感谢宋朝匠人和杂学家对科技的执着,让宋朝的科技水平较之唐朝有了巨大的提升,也创造和积累了相应的基础,宋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水力车床的雏形。

  齐硕在铁作的工坊里,就看到有几件形状怪异的工床,细看一番,搞清楚它们的工作原理,原来竟是磨、钻、铣、刨、镗几种基础的车床。连带地,工匠们也使用一种称之为“钢玉”的合金刀头,对金属进行加工。

  这些车床只要稍加改进,再利用涡流水轮的动力,齐硕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和这些工匠们一起,把当下的技术工艺水平提高到欧洲后来原始蒸汽机时的水平。至于他之前担心的燧发枪和架退式火炮的制造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把这些设想兴奋地告诉了罗承鹰,却遭到罗承鹰泼了一盆冷水。

  罗承鹰的理由是,扬州既然是要放弃的地区,留在这里的遗址和工匠们肯定会把这种技术透露出去,最后被蒙元掌握。宋元之间,当下正是元强宋弱的状态,不能忽视一种革命性的军事技术对赵宋的作用,说不定就是靠着这种军事技术的代差,赵宋才能挺过灭亡的危机。

  细致地揣摩了一下罗承鹰的劝告,齐硕最后也接受了他的观点。

  是啊,这点科技树也要看为谁开花为谁结果,可不能用什么推动古代科技发展和交流这些腐儒的观点来蒙骗自己。这些不过是历史学家在帮失败者粉饰而已,一个襄阳砲就把汉民族推入了亡国的深坑,这灾难可不是一句什么技术发展交流能轻飘飘掩饰过去的。

  后世中美两强之争,谁不是把住科技的尖峰地位不放,都想让自己具备碾压的优势,致对方于死地。放在当下宋元之争的年代,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带来的科技可不想便宜了凶残的蒙元,让他们借此把愚昧黑暗带给这世界更长的时间。

  想通了这层利害关系,齐硕干脆把刚刚下发的图纸收回来,水渠的改造工作也停下来。最后再计算一下,干脆把炼铁炉的加温室改造方案也停了,只保留了矿石和焦炭的吹粉工艺。

  靠着这种工艺,新增加的钢铁就够他制造几百门新式火炮,装备武锐军外,还可能有一定的余量配给其他部队。炮胚成型后的精加工,就用坊里的原始车床,只要适应性搞出些工装夹具来,大体也能够凑活的。

  刚才和李庭芝他们还没说起改造水师战船的事情,按照起说的意思,他想要在军器院实地考察后,再做出能否按他的设想铸造加农炮的判断。有了火炮,才能谈得上改造水师战船,发展新式水战海战战术的事情。虽然李庭芝姜才对这种重达几千斤的大炮寄予的期望更大,齐硕也不敢拍着脑袋瞎说。

  齐硕考察的方法倒也简单易行,他把军器院里的铁作炉作还有其他与铸造相关的作头召集到一起,把铸造铜芯铁体炮的想法和各种工艺技术要求说给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匠们听,先开个座谈会、吹风会。再带着这帮子人在各个作坊间来回穿行了几趟,实地了解各种生产条件和工艺。最后,给罗承鹰一个忧喜参半的结论。

  能造,但可能耗时较长,最终的产量不会太高。

  本来,齐硕想铸造的火炮是西式风帆战舰时代的主力舰炮——32磅加农炮,作为水师的主力船炮。今天遇到马升甫这个造过车船的人,一请教,才知道宋人现在的船扳只有几寸厚,32磅加农炮就显得威力过剩了,遂当场改成24磅炮。 齐硕预测,这种炮能击毁现在元军最强大的楼船,威力还是绰绰有余。只是为了今后应对蒙元改进加强的新船,他还是决定铸造这种威力的大炮,为今后留有余地。

  炮弹重了自然口径就大,这有利于使用现在的“钢玉”刀具在整体浇铸的铜炮体上镗出炮膛来。铜的延展性较好,作为炮管的芯体,能避免火炮炸膛事故,用合金体的“钢玉”镗刀,镗出炮膛来就比钢铁容易了不少。

  铜的比重大,重量和价格都不能跟钢铁比较的。但钢铁炮体加工出炮膛,现在宋人的工艺水平做不到,主要卡在刀具硬度和镗床的动力上。没有足够又稳定的动力输出,想在坚硬的钢铁体上镗出炮膛,当下却是不具备条件。加上不能过早泄露涡轮水道这种动力方案,这问题当下是无解的。

  铜芯铁炮的制造原理,就是炮芯用铜材,而炮管的外壳上加上一层钢铁,熟铁也行,将两者嵌合在一起,便成了一根完整的炮管。再制造工艺上,就是铸造一根实心铜棒,冷却后待用。而另一边则铸造出一根空心的铁管或者钢管,利用铁管热胀冷缩的原理,趁着铁管热时腔体膨胀的时候,将它套在铜棒上。铁管冷却后收缩,便将铜棒紧紧箍住,成为一体。最后在铜棒上镗出炮膛,这炮管便成了。

  本来齐硕的这种设想,是充分估计了现在的铸造和机加工工艺的水平低下,作出的妥协。自己觉得这样造炮能解决现在钢铁不过关,缺乏炮管加工难的难点的。没想到问题又出在铸造模具的生产上,把他排的生产计划推后了不少。

  现在宋人用的铸造法主要有泥模浇铸法和失蜡法等方式,铁范铸造法虽在使用,但都是铸造一些小件铁铜件,如箭矢枪头等。要铸造像24磅大炮这么大体量的东西,光是制作铁范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如果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泥模砂模铸造法,铸件冷却的速度和重复制模的时间有耗用太多,不利于生产量。

  所以最后,齐硕决定还是走铁范铸造的方案,虽然制造模具的时间要长些,但一旦有了足够数量的铁质模具,再重复使用来铸造,可能节约的时间会要多些。

  见齐硕有些沮丧,在为自己的判断出了差错自责,罗承鹰转而安慰他起来。

  “也不是太大的坏事哈,你看我是这样理解的,炮少的话,说不定能保证舰炮兵部队的训练质量,让火炮打的更准。一开始规模太大,士兵们的训练质量可就不好保证了。

  再说了,有炮和没炮,就是一种巨大的代差,然后才是数量质量的比拼。听马升甫说,现在扬州水师基本上装备的是车船,吨位也不大,也装不了太多的大炮。

  临时造你希望的西式风帆战船,可能也不现实,也不一定符合现在东方战场的需要。光是财力和水手数量,我看现在就够呛。再说,对付眼下元军的那些薄皮木船,根本就不需要给每艘战船装备几十上百门大炮。后来这种形式的风帆战船不也是退出历史舞台了嘛,可见这些也不是终极兵器,说不定对我们来说,还是一段弯路呢。

  我觉得主炮的话,每艘船有两门四门,副炮多用虎蹲炮那种易造好用的轻炮,两舷各来十门二十门的,对付元军当下习惯的跳帮接舷战术就足够了。主炮负责打船体,副炮负责攻击人员,你要是能再发明纵火的炮弹,我看对付元军战船碰上我们,就只能当个漂在水上的火把啦!”

  “对呀!炮少,我就在炮弹上多下点功夫,什么燃烧弹、爆炸弹要是能搞出来,对付当下的木船,那还不是手拿把攥的!”

  罗承鹰的启发,让齐硕眼前一亮,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许多后世的功能炮弹来,让他一刻都不能停下来,进入冥想状态。看着他又显出呆痴的模样,罗承鹰也只好苦笑着摇着头走开,不打扰他的思想。

  这可能就是对现实妥协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水师的事情,等齐硕这里有了眉目,得赶紧找李庭芝他们商议一下战术改良的事情。

  罗承鹰边走边想,冥冥中有种预感,可能真如自己分析的那样,海洋才是汉民族对草原民族的优势战场,掌握了这片战场的优势,自然就不会有后来的崖山的国殇悲剧发生了。

继续阅读:第39章 军中的派系分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