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战术代差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52,653

  对面的蒙古人就成了一群倒霉悲催的家伙了,在忍受火炮手榴弹的暴烈攻击外,还要抵挡武锐军官兵不要命的搏杀。死伤数量不断上升,又不占半点优势,气馁的心思逐渐代替了先前的悍勇,很多人都在考虑下一步怎样脱逃,怎样保住小命。

  罗承鹰和齐硕曾经研究过蒙古骑兵的战法,当然,这是和那些与元军交战过的官兵们交流咨询所得的认识。他俩得出的结论是,这时候的蒙古骑兵确实强,但也有明显的短板。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从统一之后,那种团结和民族认同感,就是他们驰骋天下的最大依仗。至于说他们生在血液当中的抢掠本性和坚毅耐苦的韧性,可能在势均力敌的对手面前,能成为他们最后取胜的精神因素,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单从战略层面来说,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的百年以内,席卷天下,囊括四海,靠的就是,每次战争,都让对手落入了自己的节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胜利便自然而然的。

  蒙古人的几次西征,灭西夏、灭金国,还有这次灭南宋,无不如此。蒙古人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不在乎财货人口和政权建设和维持,只当一支单纯的武装抢掠集团。没了这些拖累,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的谋略,和他的对手打机动作战,打围点打援,时时处处都攻击对手的短处,便在百年之内逞凶一世。

  但也正是在忽必烈的手里,元军在灭宋之后,多次的对外扩张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在新的战场上,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对手没有按照他的希望,按照他的方式进行战争,最后导致蒙元铩羽而归的。比如,灭宋之后的征伐安南、缅甸、爪哇、还有日本,都是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权,落到了对手的节奏里,落了大败。

  就像今天,罗承鹰先用热兵器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接着又把他们堵在营寨里,猝然之间丧失了原有的战术优势,被迫下马肉搏,很快就落入下风。这个便是罗承鹰在一场战役当中设计了自己的节奏,让蒙古人被迫适应自己的战术。

  再从战术上说,蒙古人的战斗力,很依赖马背上的骑射功夫,这个客观地说,当时天下各国武士群体,没有人能超过他们的。原先凶悍的金军腐化之后,在世界上就几乎没有对手。

  蒙古人战斗时射箭,逃跑时也射箭,进攻射,后撤也射,反正就是靠精准的弓箭输出打败对手的。但今天,蒙古人的弓箭遇到了劈山炮手榴弹这类的热兵器,远远就不够看了,肉搏兵器只有弯刀短斧这类的短兵器,对上武锐军的长枪斩马刀,也处于下风。

  更兼武锐军从罗承鹰齐硕掌军之后,白刃战练的就是小分队作战的战术。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兵器配备上也是有长枪,有斩马刀还有盾牌,攻守皆宜,长短可及。而且,在进入单兵搏杀的时刻,敌方白刃战时,又要求三个人共同对付对方一个人,以多打少,取胜的概率就极大提高了。

  在武锐军与曾勖的后军合营合练的时候,两军之间就有过模拟演习,论小分队对打,武锐军展现出了划时代的战斗力,后军那帮人根本不是武锐军的对手。 这就是是近现代军事战术对古代军事战术的胜利,用后世戚家军和PLA班组分队战术训练的武锐军,完全具有对战这个时代任何军队而不落下风的优势。

  只是,用这种小分队战术攻击宋军严整的大阵时,却力有不逮,败下阵来。不过,武锐军如果用炮火和手榴弹打碎敌方的大阵,撕开缺口,让小分队寻机突进搏杀,最终也能打破坚阵。只是和曾勖的后军演练,不能使用炮火和手榴弹攻击,两方才没有最终分出胜负来。所以,两人并没有改变武锐军的战术训练大纲,仍然坚持分队搏杀战术。

  在攻打大阵的演练中,武锐军的官兵还自己发明了“阵中斩首战”的战术,每个分队都主动攻击敌方的将领军官,摧毁敌方的战场指挥系统。这个战术立刻就得到了两人的赞赏,本就是特种兵的他俩,对这种自主寻战的精神大为鼓励,并作为全军战术目标,在训练大纲中固定了下来。

  今晚,突入元营的武锐军官兵就是用他们平时训练的熟稔的战法,一路打的蒙古人节节败退,把蒙古军压缩到营地中央的不大地域内。这片区域的南边便是圈马的马厩,上万匹军马就在元军的护卫之后,蒙古军也是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了。

  跟在大队后面,手执斩马刀,一心要斩将立威罗承鹰,始终被他的卫士们裹在中央,轻易不能和元军接触。一来是这仗打的太顺了,根本用不到他这个统帅上阵博命的时候。二是大家没见过他用冷兵器杀过人,出于安全考虑,自然不能让他去冒这个险。

  曹成虽然嘴拙,但心里透亮,知道这位爷的刀上功夫还是可以的。平时和他对练时,也能打的有来有回,超过了不少军中好汉。最难得的是,这位出招攻击时,总是在招式里留有一定的余力,每招都有为下一次出招蓄力,或者为变招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很多时候,曹成自觉地赢他也不容易。

  他看到卫士们四面拥着罗承鹰,不给他出刀的机会,他脸上已有不耐的表情。便和副手交换下眼神,示意他故意放两个过来,好让这位爷开下荤。副手会意,主动走到前面,和元军接战的时候,也故意放两个小卒子过来,让将军砍了,算是陪他尽了兴。

  不过今天这样能接敌的机会也确实不多,前面的武锐军各班组分队杀得兴起,把蒙古人步步逼退,只能偶尔出现漏网或者从侧后偷袭来的单个、几个蒙古兵而已。罗承鹰杀了两个小卒,算是在冷兵器战场开了个头,渐渐地也没了先前那么大的肉搏兴趣了。

  他留心观察起战场情况,发现武锐军的攻击阵线保持的不错,基本达到了训练时的样子,不疾不徐,稳步而有力地朝蒙古军那边推进。路上也看到不少武锐军士兵的尸体和伤兵,不过,都有卫生兵和军伕在救治和措置。看交换比,基本可以达到1∶5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伤亡让他有些心痛,但想起今晚可能的战果,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蒙古人还是采用的中古时期的搏杀战术,没有更细致的班组小分队战术,白刃战基本靠的是一股蛮力,自然不是近现代军队的那种纪律、配合、协同作战思想和体系的对手。若不是两个民族在饮食、生活习惯上产生的体质差异,可能蒙古人会死的更难看的。

  后世的戚家军北上草原打击蒙古人的时候,蒙古人仍是那样的饮食,不变的游牧生活,却再不是汉人军队的对手了。不说那时的戚家军有火器加成,只是纪律、协作的战术优势,就能把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这便是战术思想的代差,和由此引起的战场变化,今晚便在元军大营的攻防当中显现出来了。

  蒙古人失去了他们赖以战胜一众对手的机动战术,落入了武锐军这种班组分队肉搏战的战术圈套当中,自然要付出代价。而武锐军的士兵们惊奇发现,先前他们在心里畏惧着的,视作魔神般的蒙古骑士,在自己的分队协同战术面前,变得就像木偶泥胎般,不堪一击!

  蒙古军马厩那边开始响起了“轰轰”爆炸声,那是之前他布置的突击队行动的结果。他要求这支掷弹兵和霹雳炮队的复合部队,不遗余力切断蒙古人和马厩的联系。必要时朝着马厩开炮,把那些马都整惊了了事,反正不能让蒙古人骑着马跑了。

继续阅读:第75章 射杀汉奸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