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滑台。
六月里,慕容超东来,带来了姚兴邀约结盟出兵的请求。随后,慕容德派使者出使姚秦,于七月初在蒲阪见到了姚兴,订立了盟约。
使者回来之后禀报了他看到的情形。彼时正是姚兴集结大军北上之时,使者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燕国马步兵种,数千辆车马以及大量的攻城器械,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这明显是大动干戈的预兆,而且根本不可能作伪。
慕容德听到使者的禀报,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全部打消了。于是下旨命大司马南安王慕容青和尚书令慕容麟准备出兵。
事实上,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慕容青已经集结了四万大军,号称十万大军,做好了进各方面准备。只是因为尚未得到秦国方面的消息,所以没有行动。
现在,秦国国主姚兴率领的大军已经从蒲阪出发北上,而根据姚兴所言,他的另一路姚平率领的大军已经出击,他所率领的只是后续兵马而已。那便说明,秦国和魏国的大规模作战即将开始。那便是最好的出击时机了。
七月中,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慕容德遂于滑台东校场举行了誓师大会,检阅三军,鼓舞士气,激励将士。
誓师大会上,须发皆白的慕容德回忆了大燕的辉煌岁月,追思了先帝慕容垂建立大燕的艰难和荣光,以及拓跋珪的忘恩负义,穷凶极恶。参合陂之战的悲壮时刻,中山陷落的至暗之时,以及被迫放弃邺城的无奈。说到动情之处,慕容德老泪纵横。
“……朕追随先帝多年,大燕蒙尘之时,朕和先帝披肝沥胆宵衣旰食,日夜图谋复国大业,从未懈怠。有赖先帝神威,复国大业乃成,大燕蒸蒸日上,中兴有望。孰料风雨袭来,大厦将倾。先帝驾崩,太子又为叛贼所杀,朕不得不挺身而出,苦苦支撑局面。朕离开邺城之事,天下人皆骂朕怯敌弃城,不为大燕基业所想,只为保全自己。朕于滑台登基之时,又有人说朕是为私心所计。朕没说什么,朕忍辱负重,等的就是今日。所谓退却不是投降,而是为了积累力量。朕有没有私心,不可看一时之行。今日我十万铁骑北上,将收复我关东故土,誓要将拓跋珪恶贼赶出关东。若成功了,朕不需要天下人歌功颂德,只需要他们为误解朕,诋毁朕的言行道个歉。朕一样会原谅他们。各位将士,朕今日为诸位壮行,朕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收复故土,凯旋而回。朕等着你们的捷报。”
慕容德一番话说罢,校场上将士吼声如雷,气势惊人。
“陛下放心,我等大燕将士,必当不会令你失望。”
“我们一定要将拓跋珪赶出去,将他们杀的屁滚尿流。”
“我等誓收故土,不胜不还!”
将士们的呼喊声直冲云霄,慕容德闻之,又是一番感动,老泪再次纵横。不知是不是年纪大了缘故,慕容德最近眼窝子很浅,动辄落泪。
誓师大会顺利结束,慕容德于校场营房设宴为慕容青慕容麟辞行。席间除了勉励之言外,也叮嘱二人要以大局为重,互相协同,互相合作。言外之意便是,不要互相掣肘搞小动作,因为慕容德其实也知道两人面和心不和。但奇怪的是,他心知如此,却还是让两人共同领军。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却要让两个不和的人在一起搭班子,恐怕也是老糊涂了。
慕容青和慕容麟自然是满口答应,表示一定会精诚合作。
酒宴结束,慕容德站起身来举杯,正欲和两人再说几句临行之言的时候,突然间,有近官飞奔前来,交给了慕容德一封信,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慕容德神色一变,连忙展信浏览,片刻之后,神情凝重起来,紧皱眉头似有踌躇之意。
慕容青见状忙问道:“陛下,出了什么事?”
慕容德叹息一声,将信递给慕容青慕容麟,沉声道:“你们都看看吧。”
慕容青和慕容麟凑在一起快速读了信,尽皆愕然。慕容青皱眉道:“这个李徽,是什么意思?我大军出征在即,他却写信来要我们停止进攻,说什么‘贵国存身之道,乃固守本域。但有收复故土之想,便离覆灭不远。’。这话简直可笑,我大燕收复故土,反倒是错么?”
慕容麟冷笑道:“这个李徽,一向居心叵测,对我大燕向无好意。这封信的口气,倒像是命令我大燕似的。莫非他将我大燕视为他徐州的附庸不成,真是岂有此理。当初他提供粮草的时候,臣便提醒过叔皇。李徽不肯无缘无故的施以恩惠。现在看来,这厮果然暴露了。”
慕容青沉声道:“正是。这信上颐指气使,拿我大燕当什么了?呵呵,说什么‘若陛下一意孤行,则我徐州所资粮草物资将不再供应。因为,所有的粮草物资,都将成为魏国的战利品。秦魏交战,乃大象相搏,并非燕国机会。不听我言,覆灭在即’。呵呵,何等的霸道狂妄。他给我们粮草,不过是希望我大燕替他们顶住魏军的进攻。若我大燕没了,他徐州还不是要面对魏军的铁蹄?他不是担心我们,而是担心他自己罢了。”
慕容德皱眉道:“你二人也不必过激。哎,我也没想到李徽会反对。孤派人去见通知李徽我出兵之事,原本是想请他给予一些火器和粮草上的帮助。告知他魏秦交战,正是我大燕的机会。我原以为他会支持我们,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这可如何是好?”
慕容青沉声道:“陛下不会是想要听从他的话,放弃出兵吧?我大军一切就绪,誓师完毕,兵马已经开拔。为了区区李徽之言,便要放弃?岂非贻笑大方?况且,我们和秦国刚刚缔结盟约,难道要撕毁盟约么?”
慕容麟在旁咂嘴道:“其实,也不是不能放弃。也许李徽的话是对的。况且,我们毕竟仰仗于他,总不能连他也得罪了吧。那样的话,我大燕周边三大强敌,我们可都全部得罪了。反正也不少这一个。”
慕容青怒道:“赵王说的什么话?”
慕容麟摊手道:“我说的是反话,你又发什么怒?这种时候,箭在弦上,怎能放弃。”
慕容青哼了一声,看向慕容德。慕容德沉吟片刻,沉声道:“朕意已决,此乃收复燕国故土的良机,不可错过。李徽之言,或许是好意,但朕不听听从。粮草物资他不给也罢了,火器他不给也罢了,朕相信,没有他的帮助,朕的兵马一样能够战而胜之。二位,共饮此杯,即刻出征。”
慕容青大喜,举杯道:“这才对嘛,那李徽休想左右我大燕。陛下放心,我定率大军高歌猛进,凯旋而还,不负陛下期待。”
慕容麟在旁面带淡淡微笑,举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即二人转身上马,命令下达。号角声中,大军从滑台开拔向北,直奔黄河岸边渡口。
燕国的反击由此开始。
慕容青慕容麟的兵马于夜半时分抵达滑台以北黄河南岸。此次慕容青制定的作战目标很明确。从滑台渡河之后,直扑邺都,攻克邺都,作为此次北上作战的第一目标。
虽然邺城在当年撤离之后被焚毁,但是城廓尚在,地理位置依旧很重要。而且,那邺城是大燕故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当初慕容德被迫撤离邺城,此番重新收复,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慕容青认为,攻克邺城,对于整个关东东南之地的大燕百姓而言具有极强的振奋作用,堪比振臂昭告,大燕反攻倒算,重新打回来了。
不过,慕容麟并不这么认为。慕容麟认为,攻克邺城并无实际意义。反而因为邺城距离滑台和黄河很近,对方必有重兵把守。攻邺城并非明智之举。
慕容麟认为,此刻魏军正和秦军在雁门关以南的平阳郡一带作战。魏军必定就近抽调左近的河内郡、上党郡、武乡、乐平等郡的兵马前往增援作战。所以,其实往西进攻,对方的兵力才会薄弱。甚至可以一路往北进攻,攻到中山附近。即便是不能深入,也可乘机占领河内郡以及以北的上党郡等地,占据大量的土地,得到实惠。更能和姚秦兵马齐头并进,互为协同保护。
这样的提议遭到了慕容青的断然拒绝。慕容青说道:“攻邺城而据关东东南,可解我滑台所面临的压力。邺城周边之地一旦收复,可连成一片。且邺城为故都,占领邺城,便可振奋人心,此乃必攻的首要目标。若我大军西进北上进攻,则滑台暴露在外,邺城的拓跋仪若乘机渡河攻滑台,兵力空虚的滑台将何以自保?”
战前关于此事,在作战目标和路线的选择上,两个人便当着慕容德的面吵了几次。慕容德其实觉得两人的计划都可行。但最终,还是慕容德拍板,认为慕容青的计划更好一些。因为慕容青的计划目标更明确,也更稳妥一些。
但对于慕容麟而言,这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慕容德心目中的地位的下滑。
夜晚的黄河浩浩汤汤稳如一条巨龙莽莽流淌,南岸河堤上,慕容青在临时大帐之中安排渡河以及渡河之后的进攻事宜。
“各位,渡船百艘已经准备完毕。大军即将渡河。过河四十里便是邺都,故而渡河兵马需马不停蹄赶往邺城城下,发起进攻。根据探报,邺城有拓跋仪的两万兵马驻守,兵力着实不少。因此,我需要一员猛将为率先领军渡河攻城。谁可为之?”慕容青道。
众将闻言,纷纷上前请缨,慕容青却没有点头,而是将目光投向慕容麟。
“赵王,你领军作战多年,作战经验丰富。这渡河进击的先锋之职,我觉得非你莫属。不知赵王意下如何?”
慕容麟一愣,呵呵笑道:“大司马谬赞。我虽领军多年,但惭愧的很,才能有限,未建寸功。此番大军出征,干系重大。如今我大燕人才济济,大司马麾下猛将如云。我想,我还是不必献丑才是。前锋军责任重大,恕我难以承担。”
慕容青皱着眉头,他知道自己这个叔叔心里怎么想。他不肯出头,便是不看好此番攻邺城的计划。他要把脑袋锁在后面,不肯承担任何责任。
慕容青心中鄙夷之极。对慕容麟他向来没有什么好印象。当初若不是慕容麟贸然出击,大损实力,邺城也不至于要退让。自己让他攻邺城,是让他将功赎过而已,他居然还要推脱。真是令人恼怒。
“呵呵呵,原来赵王是怕了。也罢。心中有了怯意,自不能担当前锋重任。既然如此,便请赵王率三千兵马,在后方押运粮草物资,及时供应大军。这差事不用打仗,只需要保障大军后勤便可。我觉得挺适合赵王的。”
慕容青到底是年轻气盛,说话不经考虑。慕容麟名义上是领军的副手,又是大燕尚书令,辈分上来说,更是慕容青的叔伯辈。慕容青这番话,那是当众打慕容麟的脸,对他进行羞辱了。
此话言罢,有几名将领肆无忌惮的笑了起来。笑了几声又连忙掩口,偷看慕容麟的脸色,生恐惹怒了慕容麟。赵王毕竟是赵王,那也不是一般将领所能冒犯的。
慕容麟却面色如常,似乎对这羞辱毫不在意,拱手道:“遵大司马之命便是,我必保证大军粮草物资的供应,这点事,我还是能做得了的。”
慕容青冷笑一声,看向众将,沉声道:“慕容镇、李誉听令,命你二人位前军正副将,领军一万,率先过河。辰时之前,务必赶到邺城,扎下营盘,等待大军抵达。不得有误。”
慕容镇李誉两人上前躬身喝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