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那叠手稿甩出来,看得最认真的是皇帝。
皇帝从头翻到尾,翻完掩卷,看着台下雌雄莫辩的女子,深深地,深深地再叹了一声:奈何卿竟为女子!
深觉自己可怜,这样有才的人,他非但不能重用,还得打压。
像徐知剪,徐知剪看完手稿即问:“陛下仍觉四郎其才,不能令其违逆其祖训?”
皇帝遮着脸:“卿莫让四郎为难哒。”
徐知剪就用看渣男的眼神看着他,一脸的失望透顶。后来连司农令看完后都跟他请命:“陛下,杜四郎此人,当用!”
只有另外两个,之前怀疑黎锦怀疑得太狠,这会看到手稿还要硬着脖子问一句:“此手书当真为杜四郎所书?”明面上表示不信,暗戳戳却也和皇帝说,“杜四郎怀有高人手书,即便他不肯说出高人姓名,若他本人能兢兢业业为陛下做事,则当用。”
一副十足的既不想承认对方有才又想要利用尽对方的小人嘴脸。
这两人倒也好打发,皇帝当即问:“听卿所言,这位杜四郎颇擅修水库挖渠?不若请她出面,主持此事?”
那两个世家子出身的大臣当即拼命反对,又是拿其出身说事,又是拿杜家家训说话,最后还捏着鼻子认了黎锦的才华,说把她留在这里让她研究稼穑之法,兴许若干年后,亩产能达新高啥啥的于国于民更有利,总之务必要打消皇帝让黎锦出山的主意。
皇帝心里对这两人失望透顶,面上却还要装作被说服的样子,顺水推舟顺了他们两个的意,然后再面对徐知剪和司农令时,就把这两人推出去顶缸,说杜四郎不能用,是他俩的主意。
徐知剪和司农令就和那两人对喷,黎锦这小家院子,因而天天热闹得很。
不过黎锦自己倒是清净了,作为争论的中心,一时没人来找她,她该干嘛就干嘛。
平素没事还会引着皇帝下田,去踩踩泥,糊弄他:“人虽是万物之长,可也要多接地气。”
皇帝信了她的邪,还去帮忙插了半日秧,累得差点没狗带,因此黎锦又被皇帝的大太监嫌,说她:“怂恿陛下做危险事。”
黎锦???
黎锦转脸就拿富不过三代的例子和皇帝讲:“国以农为本,对后代子孙,要未雨绸缪,熟读诗文会帝皇之学外,还要令其懂稼穑,知经济,才不易被臣下糊弄,更要知稼穑艰难,才明国民之不易,方会体谅他人,所立之规矩法则,不会离民心太远。”
皇帝看着她,黎锦也很坦然地看着他。
理直气壮的样子,把皇帝都逗笑了,他一边扶着累僵了的老腰一边说:“先前听儿媳所言,还道儿媳怕极曜儿,不愿再作我沈氏媳,原来,还是替沈家儿孙担忧的呀。”
黎锦在心里卧了个大槽,虽然她心里是这么想,可皇帝就此点破真的可以吗?
她看向皇帝,皇帝一脸欣慰地看着她,就像是在看个闹别扭的孩子终于不闹别扭了一样。
她心里顿时就不舒服了,她一点也不想让皇帝觉得她是拿和晋王的婚事当筹码,因此她敛了敛神色,极认真地说:“陛下错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妾乃大秦子民,受陛下照拂,自是盼着国家千秋万代,平安强盛。”
黎错说这话,就是单纯想表明态度,顺便拍个马屁,没想到“千秋万代”、“平安强盛”这两个词简直挠到了皇帝痒处,他想想历史上的帝王,还真是走着走着就走下坡路了啊,究其原因,和皇帝自作储君始就被关在皇城里还真有关系。
想想吧,一辈子被关在宫城里,和坐井观天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外面世家怎么样,都由得大臣们说,大臣们好还好,不好岂不是糊弄死他?
如他现在,他都不算是被关的青蛙,那些大臣,想糊弄的时候还不是随便糊弄?
皇帝陛下不脑补则已,一脑补就脑补了许多,黎锦也不敢打扰他,保持着弯腰低头的姿势别提多难受。
她还检讨呢,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得太过?就听上首的皇帝叹息一声说:“卿是真心为我沈家好,你放心,日后曜儿若敢负你,朕定拍死他!”
黎锦:?????
什么鬼,她要的效果不是这个啊!
她震惊地抬起头,正不顾后果要辩解一二,只听皇帝又说:“古圣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关在宫城里一心读圣贤书学帝王术未必就真能做个好帝王。”他放远目光,似是透过院墙在看外间田园景色,“我瞧儿媳此处甚好,儿媳也非外人,待朕回京,便和太子商量,将几位小王爷秘送至此处,与你学学稼穑之道。”
黎锦:!!!!!
皇帝还自说自话:“我信儿媳!”
黎锦立马跪:“陛下三思!”您那么多皇庄别院,哪里不能学,干嘛送到她这来呀?“小王爷身份金贵,不容有失!此处地处偏僻、条件简陋,妾年小力弱,怎能担此大任?”
皇帝笑微微:“我瞧儿媳定然能。”还掰着手指头跟她数,“此处有儿媳、有现成兵士卫队,离京城不近也不远,悄悄送过来,也不会惊动任何人……”数完了,他连着哎呀呀好几声,直说,“甚好甚好!”
好个毛。
黎锦想哭,到底是怎么突然搞到这个地步的?
皇帝拿定了主意,倒也没再多留,带了一车新谷,在某个大清早,起驾而去。
走的时候,皇帝还私下和黎锦说:“儿媳在此处,以男子身行事甚好,小王爷若来,卿也不必将真实身份告知。”
黎锦:……
她该哭还是该笑?
皇帝看她表情,被逗笑,看一眼远避的众人,抬高声音说:“卿愿遵祖训留守此处,朕不好令你难为。不过卿且放宽心,卿为国为家之心,朕记住了,该卿的奖赏,必不能少。”
皇帝说完,坐上车走了,徒留黎锦站在原地发怔。
她觉得,她药凡。
凭她穿越至今得到的消息,太子和晋王暗戳戳权力斗争可是很厉害,一不小心指不定也能来个“玄武门之变 ”,皇帝把太子的儿子们送到她这里来,教的好了,她没好处,教的不好,或者出了什么事,妥妥的她要背锅。
一口大黑锅!
黎锦现在只盼着皇帝是在开玩笑!
和黎锦想死想死的心情不同,京城黎家,黎二郎正眉飞色舞地和自家娘子说自己打听来的消息:“确实了,陛下当真去了小四那。听传回来的消息,小四种的稻谷产量极高,陛下十分高兴,宫中派赏已经在路上了!司农令随陛下一起去的,昨日阿爹就收到了那边的秘信,还着人去打听杜四郎,想必不致有错!”
比起丈夫的兴奋,姜氏就沉稳多了:“可是,小四怎会懂稼穑之事,还种出产量那般高的稻谷?”
黎二郎猜:“兴许是万公教的办法?万公从前,可有“百事通”之誉。且小四历来聪惠,她幼时与你住在那处就对稼穑之事很有兴趣,阿姜也曾说她于此事上颇有天分……她在家时,无事就喜待在园子里莳花弄草,咱们院子里的花草也素来开得比别处好,今日能种出比别人好的粮食,也不足为奇罢?”
好吧,姜氏……有点被说服了。
在庄上时,小小年纪的黎锦确实就展露出与众不同的种田兴趣,不但经常拿着自己的小锄头下地,还喜欢钻研农书,庄上人在一堆避难说到种田的事,她能蹲在一旁听半天。
这样的孩子,在农事上有天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姜氏忍不住心头火热:“陛下既然亲去,定然是对小四十分赞许,兴许……小四可以回来了?”
“一定的!”黎二郎回得斩钉截铁。
夫妇俩欢欢喜喜等着闺女携功劳荣归。
结果,他们一直等啊等,等到第一次开科取士都取录完毕,等到帝国出了新的农业政策,皇帝要在国内大范围兴修水库和水渠,等到夏收完全结束……他们也没有等到一点和晋王府和他们女儿有关系的事情。
哦,要说有也有,那就是有朝臣上表说晋王堂堂王爷,一直领兵在外有所不妥,建议将其召回。
上表的人被皇帝一顿喷,喷完皇帝给晋王下了一道明令:不取下珉江王贼首,无召,不许返回!
珉江王虽然连失数城,但仍据守天险,只要他龟缩不出,想取他脑袋何等之难。
皇帝这话,等于是直接把晋王发配在外了呀。
还等着女儿立功后晋王回来他们小夫妻可以言归于好上演卿卿我我剧本的黎二郎夫妇:……
怎,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