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之看出了杨森的野心。这个一统全川,改天换地的野心,既让他兴奋,也让他害怕。他虽然只是一个文人,但在媒体混久了,对于四川的现实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不知道这样的大动作的后果如何,他也难以预料已经被惹毛了的袍哥会怎么样。如果让他给杨森把脉,还是不动为好,如果非要干,当然第一步得吞掉一个大诸侯立威才行。这一步能不能行得通,他其实心里也没底。
华新之最后的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打动了杨森。杨森在未发迹时,就是靠这个信条熬过来的。是的,当前首先要做的,是打败刘湘,而且是斩草除根。打掉了刘湘,其他人则可以不战而胜之。在这个事儿还没干之前,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把袍哥惹翻了,树敌太多。杨森原来很自负,没觉得树袍哥这个敌有什么大不了,现在看来,还真的有麻烦。
现在要做的,一是练兵,二是从外面购买武器,尤其是大炮和机枪,同时想办法改善跟袍哥的紧张关系。
杨森在整军经武,刘湘也在整军经武。比较起来,刘湘购买武器这个事儿,要比杨森容易得多。对他来说,最关键的是钱。军火商欺负川人地处偏僻,川军的武器购买,比起其他省份,要多付几倍的价钱,钱成了军备竞赛的最大的瓶颈。
四川进口武器,最大的通道是长江水道,除此之外,还有云南通道、关中通道。自从杨森和刘湘关系愈发紧张以来,长江水道基本上已经被刘湘截断,杨森所能指望的,主要就是陆路上的云南通道和关中通道了。
不用刘从云策划,刘湘已经想明白了,杨森控制的区域广大,而且有富庶的成都平原,在兵源上,刘湘跟杨森没法比。但是,他的武器要比杨森好,所以部队应该少而精,采取精兵主义。刘湘之所以那么容易就答应了刘从云练一支神军,就是因为孔孟道的人遍及川中,练神军可以把其他防区的青壮年拉过来,练成之后,反正这些神军也是要用枪的,照样可以使用。
正因为如此,刘湘对于范绍增吃里扒外,把满妹介绍给刘文辉,为刘文辉所用,是很不高兴的。只是范绍增对他来说,是个外来人,而且是个桀骜不驯的外来人,从根上他就不喜欢。但是这样的人,至少现在还不能得罪,所以也就只能这样了。
川军打仗,真正的猛将不多。当年国民党系统的熊克武还没有被打败的时候,熊克武手下倒是有几员猛将,但也只是打仗的时候用人,不打了就搁一边。其他部队能打仗的将领,潘文华部的郭勋祺算一个(此时已经归了刘湘),赖心辉部的王铭章也算一个。即便所谓的猛将,在四川也不大有用武之地。
川军打仗,很少硬拼,主要靠的是互相挖墙脚,策反对方的将领,瓦解对手。如果说民国军人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功夫做得不够,民国期间的四川军人就更是差劲。不过,挖墙脚也不只是川军的特点,其他军阀混战,也是靠挖对方的墙脚。以至于当时有外国记者说,中国军队打仗,不是用枪,而是用大洋和烟土。更有恶毒的家伙说,建议中国军人改用弓箭,这样还能省下点军费,反正打仗做做样子也就是了。只是,在川军这里,这样的事儿就更平常、更频繁。别的地方,被挖走的将领是心里有愧的,但在四川,走就走了,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基层的袍哥武装变脸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高层的将领也频繁变脸,好多中层将领都跟过好几个头领。强调绝对的忠诚,在川军这里就是一个笑话。什么三姓家奴这种话,绝对是没有人讲的。川军将领有多少人都换过三个以上的主子。忠义二字,四川人看重的,是一个义字,朝秦暮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办事不讲袍哥义气,那就事儿大了。显然,杨森对这一点相当的不满意,他的所有努力,现在看来,都是为了改变这一点。
杨森和刘湘剑拔弩张,双方必有一战,双方都在备战,搞军备竞赛。但杨森只看到自己实力的增加,对刘湘实力怎样,却没有多少感觉。的确,刘湘的军队数量的确没增加多少,最明显的,是多了一支神军。这反而让杨森看轻了刘湘。其实刘湘的部队,训练在加强,武器装备改善了很多。
川军的情报工作都做得不好,但此时的杨森做得尤其不好,把袍哥得罪了,这个最好的渠道基本已经被堵死,只能靠不怎么靠谱的探子,打听一点道听途说的消息。而刘湘由于有了刘从云,就大不一样了。刘从云的信徒遍及全川,对他无限崇拜,刘从云的能掐会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情报。可以说,在刘从云辅佐刘湘期间,刘湘的情报比谁都准。人们往往看到了刘神仙的装神弄鬼,没有看到他的情报网。这一点,恰恰是刘湘的高明之处。他其实也知道,所谓的能掐会算,阴阳有准,实际上就是背后有人给刘神仙提供情报,但他不说破,还装作很佩服刘神仙的掐算。不讲别的,单单在情报上,杨森就已经输了。
但是,杨森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