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月的声音随着这一字一句响起,笔墨犹如刀戟。有那么一瞬,蝌蚪发现自己的胃翻腾起来,像是要把晚饭一股脑儿吐出来似的。等这一阵子恶心过去,她溜下床,溜出向松的怀抱,翻出了自己藏在屋角的那个盒子。蝌蚪像在家里时那样把小东西藏起来,另有两张疏月的字条躺在盒底。
每一张都以相同的句式结尾:我想念你。不期再会。
蝌蚪感到仿佛有一双手掐住了自己的喉咙,威胁着要榨尽自己的生命。一词一字都如同增加了握力,好像只是那些墨汁便能把自己勒死。突然,蝌蚪喘不过气来了,但那不是因为疏月的折磨——不,原因比那更糟。
因为自己也想念着谁。自己居然想念着自己信以为真的那个男孩。有些伤痕,划在心上,那怕划得很轻,也会留驻于心。生命中,似乎总有一种承受不住的痛。有些遗憾,注定了要背负一世;生命中,总有一些精美的记忆瓷器在人们身边跌碎,然而那裂痕却留在了岁暮回首时的刹那。
他给自己的烙印随着回忆发烫,蝌蚪很想知道他会不会也有同感。
在蝌蚪身后,向松动了动,不过那不是因为噩梦,而是因为起床时间到了。蝌蚪慌忙把字条塞回去,赶在他睁开眼睛之前离开了。蝌蚪不想看到他的怜悯,现在还不想。那太沉重了,蝌蚪知道自己承担不了。
“生日快乐,向松。”蝌蚪对着空荡荡的山洞说道。可望着你,为什么还是会感到寂寞;想着你,又为什么泪流不止。夜,依旧还是那样的神秘,深沉;人,在黑暗之中,显得格外的那么苍白无力。未知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是否,自己只能这样孤单?叶无语,西风又起,洒落一地孤寂,忧愁。
蝌蚪忘了披件外衣,当她站在户外时,小雪时节的寒意让她的皮肤一阵刺痛。拂晓之前,空地上黑黢黢的,几乎看不见森林的轮廓。
有时,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见。有时,这个世界又很小很小,随处都能碰到他的痕迹。
窦羽逸坐在篝火的煤堆边上,倚着一截圆木,身上裹着羊毛毯子和麻布。她总是值最后一班夜岗,比其他人醒得都要早。她那加速运转的大脑让她可以一边读着蝌蚪给她的书,一边照看火中的木料。其他人起床的时候,她已经又学会新的技能了,这种事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发生。
只是上一周,她就学会了梵语——那是遥远的婆罗门国的一种语言——以及基础外科知识。不过今天,她手上没有偷来的书,也不是独自一人。
琪薇站在篝火边,双臂张开,口中念念有词,不过蝌蚪听不清楚。知夏挤在窦羽逸旁边,脚都快要伸到煤里去了。蝌蚪又悄悄走近了一点儿,看到他皱着眉毛,全神贯注,手里拿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什么。
是一些隶书体的字。粗糙,潦草,简单的笔法,诸如“船”“剑”,还有“家”。最后那个字写得尤其长。知夏。这一幕几乎让蝌蚪掉眼泪,不过是开心的眼泪——这东西对蝌蚪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蝌蚪内心深处的空茫黑洞似乎缩小了,尽管只是一点点。
“有点儿难,不过你写得很好嘛。”琪薇说,微微笑了起来。这才是老师。
没等蝌蚪再走近一点儿,知夏就发现了蝌蚪的到来,“咔嚓”一声折断了写字用的小木棍。他从圆木上站起来,把打猎用的东西往肩上一甩,都没冲蝌蚪点一下头。他别在腰上的刀子晃了一下,冰冷尖利,像是森林里树梢上垂下的冰凌。
“知夏?你怎么了?”琪薇问道,不过她随后也看见了蝌蚪,问题便不用回答了。“噢。”
“反正也该去打猎了。”窦羽逸朝着知夏模糊的身影伸出手去。虽然她的皮肤有着温暖的颜色,但因为冷,她的指尖冻得微微发蓝。不过知夏躲开了,她只碰到了寒冷的空气。
蝌蚪没去阻拦他,还往后退了退,给了知夏他迫切需要的空间。知夏拉起新外套的帽兜,遮住了自己的脸,径直向林边走去。那外套是用棕色的好皮子做的,带有羊皮子衬里,能让他暖暖和和的,也能在森林里顺利藏身——这是蝌蚪几天前从南郭港偷来的。蝌蚪原本没想到知夏会接受自己的礼物,可即便是他也懂得保暖有多重要。
蝌蚪这个下午的出现不仅让知夏一个人恼怒别扭。琪薇在一旁看着蝌蚪,脸几乎红到了脖子根。“他想学。”她弱弱地说,带有道歉的意味,随后就从蝌蚪身边跑开,回到相对温暖舒适的山洞里去了。
窦羽逸看着琪薇离开,大大的眼睛亮亮的,却含着一丝悲伤。她拍了拍身边的圆木,示意蝌蚪坐下,然后用自己的一条毯子盖在蝌蚪的膝上,帮蝌蚪围紧。
“是这么回事,大小姐。”她曾经是褒水湾的一个女仆,尽管重获自由,旧日习惯却还在。蝌蚪已经跟她说过很多次不要叫自己“大小姐”,自己并不是权贵家的女儿,可她就是改不了。“我想他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转移注意力。”
“挺好的。还没有哪个老师能教得了知夏呢。我一定得好好感谢她。”蝌蚪想,不过那得是如果她不会再跑开的话。“我们都需要转移注意力,窦羽逸。”
她叹了口气,表示赞同。她的嘴唇颜色深且丰满,紧紧抿着,挤出一个心照不宣的苦笑。蝌蚪注意到了她的眼神,先瞥向山洞——在那里,蝌蚪的一半心之所属还未醒来,随后又瞥向森林——另一半心之忧思正在那里游荡。“雷飞风和他在一起呢,钱思芳待会儿也会去的。再说也没有黑熊。”她说着望向漆黑的地平线。白天,如果雾气散去,在这里便能看到远处的群山。“这个季节它们很消停,整个冬天都在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