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留名
张黎明2025-11-03 16:391,702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要以为传统的农民,曾经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满脑子都是如何从土里刨食吃。其实,他们对于在人世间走一遭,最终要留下一定的名声,从骨子里还是渴望的。只是,他们对于名声的认识,以及留名的方式,相较其他阶层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人死了,名字却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流传下去。一个人要留下名声,必然得让人们知道他的名字。历史上但凡能留下名声的人,比如孔子、秦始皇、华佗等等,首先都是因为后世的人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像貂蝉这样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由于名气实在太大了,因而是否存在真人也无所谓,反正中国的老百姓,认定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在我老家那一带农村,至今还严格保留着一个传统习俗:为逝者讳,为长者讳,为亲者讳。你如果当着大伙的面,随便叫了谁家先人的名字,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事件,性质与挖了人家祖坟差不多,这家后代会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会立马向你严正交涉。农民不像过去的读书人有字有号,如果不能直呼其名,那有事或谈起时该如何称呼呢?办法很简单,就是在晚辈名字、称谓后面,加上对其称呼,就可以了。比如铁蛋他爷,桂芳她爸,娃他大伯、张乡长他媳妇舅家奶奶,等等,听起来好像是绕一些,但这样巧妙、委婉地一处理,为尊者讳的意思便都在里面了。

  由于有这样的习俗,人们一般都忌讳当着孩子的面,随便说出先人的名字,更不允许别人从嘴里喊出。所以,我大约在10岁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名字叫什么,也不敢冒然去向大人打听。突然某一天,我与一个小伙伴吵架了,听到对方起劲地朝我喊一个陌生的名字。我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赶紧回家小心地问大人,才确认爷爷的名字被人叫了。这些小伙伴和我一样,应该是不知道我爷爷名字的,现在他们能叫出来,无疑是从他们家大人口中知道的。记得当时奶奶很气愤,立即谴责小伙伴的家长缺德,给孩子不教好的。似乎在很多大人看来,将别人家长辈的名字告诉孩子,等到哪一天吵架时喊出来,如同预先给孩子配备了一把锐利的武器。后来我与另一个小伙伴闹矛盾了,又从对方口中知道了奶奶的名字。不过,喊爷爷、奶奶的名字,大约还不算太严重,最恶毒的,是喊他曾祖父、高祖父的名字,这样杀伤力更大。如果辈分更高的老祖宗名字被人叫了,这家孩子、大人都会如丧考妣,为捍卫家族的尊严,他们十有八九会上门问罪。

  忌讳别人叫先人的名字,是维护传统礼教的需要;希望能留名于世,属于人正当的精神需求。只是,这两者的平衡点,究竟在哪儿呢?

  一般说来,从政者,希望通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留名;作家们,希望通过写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留名;而农民,想来应该是通过致富改变家庭贫困面貌,或者培养出有出息的子女而留名。然而老家有不少老人,却并不从能力、贡献方面去想,而是希望自己去世后,儿孙能将丧事办得十分风光,认为这样才会给他们扬名。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老人,热烈而羡慕地谈论谁家的丧事办得气派,称赞这样的子孙才最有孝心,给逝者传了大名。老人的这种观念十分吊诡,也令我很是困惑。在我看来,葬礼不过是生者向死者的告别仪式,其中含有对死者的尊重与评价,但死者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名声,其实早已铭刻在世人心目中了,岂是通过一场隆重的葬礼就能达到的?

  不仅如此。最近几十年以来,老人们有关留名的愿望,在以前丧事隆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立碑。一块普通墓碑目前的成本,大约不少于1000元,豪华的可能价格会加倍。如今,立碑已经成为丧礼的一个标配,成为体现儿女们是否有孝心的重要标志,有些老人甚至在未去世前,就是否立碑与儿女们达成共识。在墓前立一块石碑,真会有那么大的效用吗?以我浅见,墓碑主要起标记作用,在公墓里统一安葬,如果没有墓碑,家属祭祀时不方便辨认。而在我老家那一带,去世的亲人都是埋在自家承包地里的,闭着眼也能找到坟头,因而立墓碑的意义又何在呢?

  都说传统的农民最讲求实际、不图虚名,但从他们希望通过葬礼、立碑留名来看,似乎又不尽然。一方面,后代特别忌讳别人喊先人的名字,另一方面,先人又总想着通过丧事留名于世,他们的名望观为何如此纠结呢?

  扳起指头数一数,村上能真正留下名望的人,还真是没几个。然而,竖在坟头上的墓碑,倒是越来越多了。

继续阅读:银元的传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