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作为爱好、为职业的人,初学时对于诸种文体可能都尝试过,但大多数人只在某一两种文体上有成就,样样都能写得出色的多面手,素来是很少见的。贾平凹先生是当今文坛公认的小说大家、散文高手,年轻时也曾写过诗,还出过两本诗集,看样子是朝文学全才的方向努力过。但如今谁会认为他是一个诗人呢!我对贾先生的小说、散文推崇备至,对他的诗却实在恭维不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优势,自然也会有短处与局限,其实扬长避短,在某一方面成为顶尖高手,也是不输于或胜过全面开花的。但如果能够擅长好几种文体的写作,那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才气,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文学景象。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非常佩服马宇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创作,虽以小说为主攻方向,但散文、诗歌的写作也达到了相当好的水平,这的确很不容易。
以前曾零星读过马宇龙的一些散文,感觉他写什么都像他写诗一样,十分讲究构思、立意,即使一篇很短的小品文或随笔,竟然也能写得摇曳多姿、妙趣横生,给人以丰富而别致的阅读感受。近日集中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穿过血液的河流》,其中大多数篇章都匠心独运,文采斐然,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而我对其深厚的写作功力,又有了一次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我的看法,我觉得贯穿这本散文集始终的,则是一个大大的“真”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网络文化的普及,如今人们似乎不再从“真”的角度,去要求、去规范、去衡量文学作品的优与劣了,“真善美”似乎退出了文学批评的话语环境。但我觉得,在以娱乐到死为追求,以所谓的裸体写作为时髦,虚假、颓废的文风甚嚣尘上的今天,“真”仍然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最终还是要凭着“真”的品质去打动人。因此,我这里想从“真”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马宇龙散文的特点、闪光点,想用以“真”打头的5个关键词,来表达我对《穿过血液的河流》的阅读感受。
第一个关键词:真挚,我用其形容马宇龙散文中浓浓的感情。优秀的、能够打动人心的散文,从来都是充满真挚的情感,也就是以真情来打动人。在马宇龙的笔下,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他重点关注、精心抒写的内容。比如《搅团二题》《聆听民谣》《回乡记》等,都是写乡情的,作者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说书人娓娓道来,读者随着作者的思绪和笔触,重温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随其而喜,随其而悲。马宇龙的祖籍在山东济宁,那是他在遥想中常常梦回的第一故乡;但他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平凉,命运让他与陇东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他把一腔真情献给了第二故乡,从他诸多描绘童年、故乡的文章中,可以真切地读出他对这块土地的深情厚意。《弟弟在北京》《呵护我的脚上路》是写亲情的,前者篇幅随短,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后者以鞋垫这些家常物品入手,从外祖母写到岳母以及妻子,亲人朴素的关爱和希望,与作者的感恩和责任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熨帖而温暖的感觉。《馆长老张》《老院子琐记·邻居》是写友情的,看起来都是人之常情,读后却令人像饮了百年老酒,醇香满口而又回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因而他在《一只兔子跑了》《美丽的谎言》《遥寄心悦》《再寄心悦》《美丽烟台夜》等数篇散文中,反复抒写了眷眷的父女情,从中读出一位父亲亲切而深沉的情怀。写爱情或称夫妻情的内容,多是渗透在诸多叙事、记人的篇章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处理。如主要写驻村帮扶工作的《塬上》,结尾写怀孕的妻子久久不见丈夫回家,于是亲赴村上探望丈夫,在村民中引起小小的轰动,结尾妻子一句“我替你瞅个塬上妹子,你去做塬上的上门女婿吧!”言外之意令人忍俊不禁。而集中写爱情的,似乎只有一篇《月夜吉他声》,这篇千把字的散文,如同一部险象环生的电影,情节竟然是那样地惊心动魄,令人先是感到悚然,而后又归于释然。这是用小说的笔法写散文,只有非常善于处理爱情题材的高手才会如此写,如果让我这等低能儿去写,想必就不自觉地落入俗套了。除此之外,集子中还有一批发思古之幽情的文章,如《我爱上了那个女人》《钗头凤》《洛神说》,分别写的是项羽的爱妃虞姬、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唐婉、曹丕笔下的女神甄宓,可以说都是拜谒了古迹之后所写的游记。作者将自己穿越到了历史当中,变为了这些古人的仰慕者、追求者,让我不能不为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感叹:原来游记也能这样写啊,并且写得如此风生水起、缠绵悱恻而又回肠荡气,实在匪夷所思。
第二个关键词:真实,我用其概括马宇龙散文中精彩的故事。马宇龙文学创作上的主攻方向是小说,他的长篇《秋风掠过山岗》《山河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小说的表现手法用在散文中,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散文,是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传统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也会有一定的故事性、情节性,但这种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弱,不像小说那样出于一种文体的自觉,因而往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汪曾祺先生曾经尝试过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将三者一些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融为一炉,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我认为马宇龙也是有意无意地从这方面进行探索,将小说结构故事、经营情节的方法用在了散文中,因而使其散文兼具了小说的一些审美特性。小说中的故事,其素材或原型可能来源于生活,但在艺术形态上属于虚构;而散文中的故事,则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因而真实是这些故事的生命。我们看到马宇龙在散文中所讲述的这些故事,都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真实而典型,读时给人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精彩而隽永,读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比如《守望》,写的是“我”在村上推动支柱产业时的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留守妇女。这篇散文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复杂,既写了一位留守妇女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也写了她对远方打工的丈夫的思念,还写了“我”对她的理解和同情,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给农村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裂变,故事真实得令人窒息。再如《偶遇》,写的是“我”到村上搞计生检查的事,不料在孕检对象中,“偶遇”到中学的女同学。计划生育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农村工作中的“老大难”,面对女同学的尴尬和难度可想而知。这完全是一篇小说的素材,人物的特别、故事的传奇、强烈的冲突等等,这些小说应有的基本要素,在这篇散文中都有了。因而这篇散文几乎就和小说一样,作者将其处理得云诡波谲,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有时会真实得令人无奈。又如《一言难尽小李子》,由于故事性实在是太强了,有开头、有发展、有变化、有高潮、有尾声,因而将其作为小说去写、去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小李子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个体事件,但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真实性,而使其获得了高度的典型性,可以说是初入社会或职场的一类人的代表。以上这些故事性很强的散文,其实都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或者说因为采用了小说讲故事的笔法,但又保持其忠于现实的真实性,因而达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的统一,从而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可读性。
第三个关键词:真知,我用其归纳马宇龙散文中深刻的哲理。阐发哲理一直是散文这种文体的传统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可以说是中国哲理散文的源头和典范之作,而时下流行的《意林》《格言》等杂志,基本上就以哲理性文章为主打特色。在马宇龙的这部散文集中,也有一大批以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或是对生活状态的感悟,或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或是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究,启人心智,令人深思。《朋友聚散间》通过对工作变动、环境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变化的体味,悟出了朋友之间的交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一生”的道理,从而说明了友情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垃圾》从垃圾分类写起,写到城市如今普遍被垃圾重重包围,由此感悟到当代人不仅面临生活环境恶化的窘境,也同时面临着精神上的困境:“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是生活在垃圾之中,我们生产垃圾的过程就像不断给自己挖坑……”“分析垃圾,我会发现更多的垃圾产生于人们的厌倦和求新心理,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乃至对物质的无度占用最终造成垃圾的泛滥成灾。”这样的议论振聋发聩,切中时弊。《疼痛》从拔牙引起的刻骨铭心的疼痛写起,进而联系到“人们在消除疼痛之后无一例外地开始漠视一切,从他们散漫眼光和漫不经心的语调里我已经发现了这一事实。”对于那些触目惊心的矿难,“人们开始熟视无睹开始视而不见……”,没有了悲悯没有了疼痛,写出了当今人们在诸多灾难面前的麻木,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作者痛心疾首地写道:“有了痛才可以化为力量,连疼痛都没有了,我们怎么还可能有所为”!以上这些思辨色彩十分强烈的散文,因其阐发的哲理而尖锐、而触及人心,因而属于这本散文集中的精品。
第四个关键词:真诚,我用其点明马宇龙对散文的写作态度。一个作家的写作态度,影响其作品的品味和档次,心态不好、心术不正、心理变态的人,必定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时下的文坛弥漫着一种浮躁、颓废乃至暴戾之气,有的写作者忽视文学的审美、教化功能,写作只是为了谋取商业利益;有的用笔发泄私愤,热衷于和别人打口水仗;有的沉溺于所谓的下半身写作,一下笔总是离不开脐下三寸……这一切都使文学滑向媚俗、低俗的泥坑,所谓的精神食粮变成了精神鸦片。马宇龙的写作态度是十分真诚的,他的真诚反映在散文作品中,那就是选材的精到、主题的严肃、寓意的深刻、趣味的纯正,其中有对黄土地的热爱和歌唱,比如《穿过血液的河流》等;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颂,比如《宇龙之死与再生》等;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比如《火炕小学》等;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祝福,比如《捉蝎子的娃子》等。总之,我们从其散文所描写的人物、故事、事件中,不光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怀、一股向上的力量和一种神圣的担当,同时也感觉到他是一位具有正义感、传递着正能量的作家,我深信,他的作品肯定会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五个关键词:真才,我用其总结马宇龙散文所显示的才气。“有才气”这三个字,如果有人拿来用在我头上,那是客气话,当不了真;但是用在马宇龙身上,那可是名至实归,恰如其分。的确,马宇龙在写作上是有真才的,请看周围多少写作者,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工作又忙,在业余能将小说、散文、诗歌都写得十分顺手,三种体裁都出过书的,能有几个人呢?这之间自然也有勤奋、坚持的因素,但写作的天分也实在不能忽视。而且,他的书也并非随便攒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为出而出,他奉献给读者的,是真正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食粮。看他所记叙的感情,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之间最常见、最质朴的感情,然而我们却没有认真地去体验和回味,将其通过笔尖写出来、留下来。看他所描述的故事,大多数我们也曾亲历过、听说过,但我们却没有能将其敏锐地捕捉住,化为写作的题材,结果让生活的美、人性的美、文学的美,白白地从眼前、从笔下溜掉了。看他所阐发的哲理,也并非什么高深玄奥的学问,都是生活中、人生中十分浅显、明晰而中肯的道理,可以使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更理性、更智慧,但我们却常常无动于衷或懒于思考,更无力将其艺术地提炼和总结出来。看他散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准确、流畅地几乎找不到一丝毛病,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文字功底的扎实。“我正坐在春天的阳光里,哗啦啦翻一本册子。在这宁静的氛围里,我翻纸的声音一定惊扰了窗外的阳光。我的手指触摸过一个个名字,似乎很容易地就嗅到了泥土和青草的气味。”这是《山花烂漫》一文的开头,我读了一遍,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样优美而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我在读这部散文集的时候,边读边暗暗地拿自己与宇龙作比较,许多童年、少年时代的经历都相似,许多人生的经历和感受我也曾写过,按说我也应该写出一些不亚于他的文章,来证明自己还算一个写作者。然而我却十分惭愧,虽然几十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散文、随笔,但题材捕捉得不如他那样精到,语言运用得不如他那样精炼,情节描写得不如他那样精彩,总之,还是缺少他那种文思敏捷、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才气或天赋。在文学写作上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拿起笔去写,都可以成为作家、诗人;但喜欢写文章的人,却又大多数都成不了真正的作家和诗人。才气或天赋,对于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的作家、诗人至关重要,马宇龙就属于那种受到上苍垂青的人。既然天降大任于马宇龙,那就希望他坚定地承担起这份神圣的使命,将这不朽之伟业进行到底吧!
整体上来说,马宇龙的散文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散文,如同他笔下那些风华绝代的古代美女,精致而优雅,绮丽而唯美。不过,窃以为略显不足的是,集子中纤小、秾艳的篇章多,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篇章少,这样便似乎缺少了一些大手笔、大气象。估计他是将大气派主要放到小说创作中去了,散文只是作为小说的补充和衬托而存在的,因而才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不过,金戈铁马固然有其大开大合的壮阔境界,而小桥流水也不失温婉可人的独特风味,这就像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都是可以让人从中领略到旖旎风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