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的文学表达
张黎明2025-11-03 15:224,103

  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中学或大学教师,必定是做到了教学研一体化;而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自己首先能写一手好文章,然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尤其是作文教学才会真正有效果。王韶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型的语文老师,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提出了“教书”“读书”与“写书”这样一个“三书”的文化命题,认为教书,就是把文化生命化;读书,就是把文化生活化;写书,就是把文化以人生延展化。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自觉,是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路径,也是形成完善的文化人格的具体实践,其见识和创意超尘脱俗,现实意义也非同一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可贵的人生追求,王韶华才几十年如一日,在紧张而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持续从事教学研究以及文学创作活动,思维在形象与抽象之间自如切换,成绩如秋天遍野的果实琳琅满目,既是一位在学生当中口碑甚好的优秀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在平凉乃至省内知名的中年学者。这篇小文暂且不去讨论王韶华的学术成果,只就其长篇小说《崆峒人》谈一点读后感。

  认真读完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有如下几方面突出的感受。

  一是这部小说是对乡土文学所作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开拓。故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几乎每一位写作者,都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无论是从《诗经》到鲁迅的《故乡》,还是从《荷马史诗》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能从中读出了一种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写作者或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或通过讲述带着泥土味的传奇故事,或通过对乡情的反复咏唱和阐发,完成对乡土哲学性的思考和宗教式的皈依,使一颗躁动的心得到抚慰和安顿。作为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学术研究上孜孜以求的王韶华,自然也不例外,他的这部小说就是对乡土文学一种新的诠释和定位。在他看来,人类从古代走到今天,生命中无不留下大自然深深的烙印,同时人类也从自然以及附着其上的人文景观中,汲取生命所需的文化养分和精神的力量。因而,他的这部小说,便以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名山崆峒山为生活背景,人物以世代生活在崆峒山一带的人们为原型,书名也直截了当地叫《崆峒人》,通过讲述数代崆峒人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笔下的这一群人人生命运的轨迹,从而完成了作者乡土情怀的文学表达。对于为什么要突出崆峒山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崆峒山是原生态文化符号,是神性文化符号,又是艺术的文化符号。可以说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另一枚‘果子’,人们受到它滋养、泽育,也在不断发现和创构着它。此为我的作品不可多得的文化底蕴。”的确,作者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崆峒山数千年变化的视域中,刻画了以柳瑞芬为代表的数代崆峒人的形象,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崇高精神,展现出与崆峒山一样深沉豪迈的精神风骨。这也如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一样,大海的汹涌澎湃与老渔民的锲而不舍相互映衬,人与自然在对抗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与一些常常号称乡土文学、但只是生硬地贴了一些乡土符号、并没有多少乡土意蕴的作品相比,这部长篇在数千年宏大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深入挖掘了崆峒及周边地区乡土文化的当代意识,艺术地再现了崆峒人与崆峒山在精神气质上的交融,表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是目前乡土文学创作中的一部长篇力作。

  二是精心塑造了以柳瑞芬为代表的一批崆峒人的生动形象。小说名字为《崆峒人》,它有意或无意地引导读者去追寻,崆峒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性格和气质?他们与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们有什么异同?可以说这部小说写作的基本目的,便是要通过文学性的书写来回答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如同孙犁先生写出了质朴、善良的白洋淀人,老舍先生写出了风趣、幽默的皇城根下的人,柳青先生写出了勤劳、坚韧的渭河边上的人一样,王韶华也试图在这部小说中写出忍耐、自强的崆峒人。用文字给崆峒人画像或者塑型,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定位,同时也是一种创作上的野心,没有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做不到的,作者有这样的一种自信,因而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宏大的构思与经营。于是我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到,小说以柳瑞芬一家数代人的命运变迁为主线,主人公柳瑞芬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位女性形象,也可以看为是无数个崆峒人的代表。尽管柳瑞芬遭受了生活无数次的打击,人生遭遇实在令人唏嘘感叹,但这样一个弱女子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没有向邪恶低头,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心中的理想追求化为对“崆峒金果”的开发,从而在造福乡亲这一崇高的事业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同时也将生活的苦难升华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柳瑞芬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反映出作者具有广阔的生活和创作视野,尤其是对时代特征具有十分准确的把握,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反映出丰富的社会内容,给读者以无限的启发和遐思。当然,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的,不光是柳瑞芬一家数代人的人生际遇,还有一起生活在崆峒山下的其他人,例如中学老师赵志文、市上领导白雪、单位负责人吴明达、果树专家李教授、泼皮无赖冯狗娃、柳瑞芬的女儿柳萌等,这些人当中有高尚者、也有卑鄙者,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有权高位重者,也有处于底层的人们,无论是什么人,作者都将细腻而冷峻的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通过描写人物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发出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从而揭示了人为什么活着的哲学意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三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反映出波澜壮阔的社会内容。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代,他的心灵和精神必然与时代发生共振,或者说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往往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其人生际遇都无不打上时代鲜明的烙印。而能不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并将其与人物的命运有机地联系和艺术地表现出来,反映出写作者认识水平的高低。从这点上来说,王韶华是一位成熟的写作者,他具备了构建一部长篇小说在认识上所需的高度和深度,因而我们便看到了他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准确把握,无论是故事的发生、发展还是人物命运的展示、演绎,都与历史和现实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出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内容。这部小说采取倒叙、插叙、补叙与顺序相结合的方式,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直写到20世纪的今天,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作者通过描绘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不仅展现出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也反映出时代的巨大变化,从而使这部小说也具备了社会认知的功能。柳瑞芬的父亲柳兆坤原为抗美援朝时的起雷英雄,母亲江泓之原为省报记者,他们本来在省城过着有滋有味的城市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却像大海的浪涛一样,将他们从条件优越的大都市,一下子掀到了老家崆峒山下,使他们似乎从天上一下子掉到了地上,从此过起了与农民一样艰难的生活。其实,在那个不太正常的年代,柳瑞芬一家人的境况具有一定普遍性,只不过是无数个类似家庭的缩影而已,命运之神既给他们一家人带来了厄运,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又成全了他们。他们回到老家崆峒村,能够在城市里享受的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了,能够被人看重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了,并且还随时遭受着各种邪恶势力的挤压和戕害,但逆境中的柳瑞芬响应时代的召唤,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一心致力于“崆峒金果”的开发与推广,终于取得巨大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她人生中辉煌的一页?除了对当代崆峒人的生活作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描绘之外,作者还通过对崆峒山一带自然环境以及民俗活动的描写,将崆峒山的神话故事、历史演变、人文景观一一巧妙地展现出来,给这部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读起来意趣盎然,美不胜收。

  四是典雅而韵味十足的语言反映出作者十分深厚的文学功底。从事写作的朋友都知道,在一部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的,可能还不是构思、立意、故事、情节、结构等,而往往是语言。人们评价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很大程度上便是从语言上来着眼的,比如现当代文学史上公认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如鲁迅、老舍、赵树理、孙犁、汪曾祺等,都无一例外地是语言大家,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无须看署名,只从语言风格上就很容易地看出是谁写的。我在收到作者馈赠的这部小说之前,曾怀疑像他这样一个擅长理论思维的人,平时写论文时可能习惯使用欧化的学院派语言,到底会以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部小说呢?然而,当我开始读《崆峒人》时,没料想到最吸引我的便是其语言,简练、生动,典雅、隽永,非常富有想象力。这里随便从中采撷数句,便可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力:“今年清明,是从这凸凹不平的上路上颠簸而来的。”“过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节点。过去的一年奋斗与收获,未来的一岁祝福和愿望,化成有滋有味的品尝。”“庄稼叶子绿色悄然无声地褪尽了,萎卷起来,那肥大棒子,满身是金色牙齿,顶端露出来咬住秋天的衣襟。”这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语言,不事修饰,近乎白描,却超过浓墨重彩的效果,读起来如诗一般地具有弹性和张力。一部30多万字的作品,使用这样有味道的语言来完成,其中蕴含了作者多少巧思慧心,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作者曾从事诗歌创作多年,书中所引用的诗歌应该均为其年轻时的创作,这种写作经历不仅使他的语言得到了反复锤炼,而且也使他的这部小说具有了浓厚的诗意。

  以上是我对王韶华这部小说优点、特点方面的几点感受,而说到缺点和不足,我以为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如何弘扬崆峒文化这个问题上,这部小说似乎并没有作出清楚的回答。虽然这是小说而非学术论文,但基本的概念和观点还是应该厘清的。我本人觉得,弘扬崆峒文化,并非弘扬与崆峒山相关的儒释道各家的思想,而弘扬的应该是崆峒精神。什么是崆峒精神?就是柳瑞芬身上所展现出的忍耐、包容、奋发、创造的精神!崆峒精神基于崆峒文化,但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数千年崆峒人精神气质的写照,因而是崆峒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另外,小说在人物个性的描写、结构的总体安排以及情节发展的合理性等方面,也都留有程度不同的遗憾,相信以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写作水平,肯定是不会视而不见、没有知觉的,在此不再赘叙。

  总体而言,作为王韶华的第一部长篇,这部小说还是相当具有艺术水准的,是近年来乡土文学方面一次不可多得的收获,必将为平凉乃至甘肃的长篇小说创作增添新的篇章。          

继续阅读:对陇东人苦难命运的深情观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