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陇东人苦难命运的深情观照
张黎明2025-11-03 16:305,445

  近年来,反映陇东黄土地自然风貌、历史进程、乡土人物和民俗风情的长篇小说逐渐多起来。之前读过马宇龙的《山河碎》、宋亚平的《光的影子》、王韶华的《崆峒人》等,近日又拜读了李广兴先生的《龙蟠黄家》,感觉以上数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力图以文学观照的方式,为古老的村庄修史,给深厚的黄土地作传,多角度、全景式地反映一个或数个时代陇东乡村的生活面貌。这种情况表明,深情关注脚下这块黄土地,叩问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命运,仍然是一些崇尚严肃文学的作家的自觉追求。而李广兴的《龙蟠黄家》,就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我以为是目前反映陇东黄土地风情的代表作之一,这必将给甘肃乃至全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带来新气象。 

  作为整个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陇东人,同时也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传统的农业文明日渐式微,然而作家们却频频回头,努力挖掘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乡村记忆,这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龙蟠黄家》的作者,借书中人物的思考如此说:“人们不应该轻易地忘记过去、忘记祖辈,特别是不应该以过去的事物的缺失而鄙薄轻贱他们。那是多么地无知和浅薄呢!岂不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正是从过去一代代、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留住这些过去的东西,不论其肖与不肖,贤与不贤,都可以作为解剖我们人类的生动标本。”的确,通过小说再现黄土地上那些村庄的历史与文化,审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和追求,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认识我们自身,同时也便于我们去探寻和把握乡村的未来。这应该是李广兴这部小说基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读《龙蟠黄家》,给我最为突出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一代又一代人苦难命运的沉重抒写。人生在世难以避开苦难,然而对于生活在陇东这块黄土地上的农民来说,苦难似乎与生俱来,并且令人感到格外深重,几乎成为冥冥之中无法摆脱的命运。我以为作者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下意识地将人的苦难命运作为小说的基调,从而丰富地展现出他们悲惨而曲折的生命轨迹。总之,这是一部思想意蕴非常深厚的小说,深厚到我们在读它的时候,每每被书中沉重的气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如今年轻的一代可能不大能想得到,我们血脉相连的父辈、祖辈,竟然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无边的苦难中,他们的一生如泥土一样卑微,令后人生发无限的感叹。震撼之余,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陇东黄土地上的人们,总是世代挣扎在喜与悲、兴与衰、死与生的两极博弈中?造成这些深重苦难的因素或根源究竟是什么呢?阅读李广兴这部小说,也许我们能从他饱含深情、如泣如诉的叙述和描写中,得到一些关于苦难命运的思考和启发。 

  启发之一,苦难命运来自于贫瘠的土地。陇东是黄土高原上黄土层最为深厚的地方,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如此深厚的黄土,对于农民种庄稼来说却并不肥沃,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贫瘠。正是由于土地的瘠薄,加之十年九旱的气候以及高原脆弱的生态等等,才造成了一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倍感艰辛。于是,土地便成为农民们的命根子,成为一生都在追求的财富,同时也成为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从而把土地作为其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线索,许多爱恨情仇的故事,都围绕着土地这个核心而展开。例如书中所写的金盆穴地,大约是龙蟠村最上等的土地了,正因为它的稀少、宝贵,便不知有多少人都在盯着这块福地,这块地的拥有者也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当家庭频遭灾难、需要给卧床不起的哥哥治病的危急时刻,黄有录仍然不得不忍痛割爱,悲怆地把这块祖传的宝地贱卖掉。于是,围绕卖地、买地,龙蟠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喜剧,一方面是家道衰落的黄有录对宝地的不忍割舍,一方面是财大气粗的黄炳玉对宝地的算计买入。双方博弈的结果,是金盆宝地更换了主人,然而黄有录家庭的苦难却并没有消除,他最终落了个人财两空的命运。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命运常常会给人开一些难以理解的玩笑,数年后,当政权更替的炮声渐渐逼近的时候,当初买了金盆穴宝地的黄炳玉,又将这块象征着财富的宝地从容地卖掉,而以为自己捡了宝贝、买了这块地的黄炳仁,土改时却被划为地主成分,成了龙蟠村群众阶级斗争的对象。土地对于农民究竟是福还是祸?是他们花费一生的气力追求的梦想,还是让他们耗尽生命的一个巨大的梦魇?同样与土地密切有关,龙蟠村的人们土改时平分了村上的土地,合作化时又将各家各户的土地合并在一起,而到了改革开放时,又将集体名下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这分分合合之中,又有多少利益、多少纠葛在其间,成为一个说不完的永恒的话题。在作者客观而冷峻的叙述之下,龙蟠村的人们将土地的故事演绎到极致,为读者观察和思考乡村与农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贫瘠的黄土地虽然榨干了世代陇东人的血汗,然而出产却十分有限,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启示是,仅仅依赖土地继续从事传统农业,是难以改变世代贫困的命运的。 

  启发之二,苦难命运来自于外在的祸患。陇东黄土地,自古民风彪悍,匪患猖獗,加之清朝以及民国时期反动政府横征暴敛、军阀肆行劫掠,因而老百姓灾难深重,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龙蟠黄家》犹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几乎悉数将历史上百姓所受的诸多外部祸患重现了一番,让读者深刻了解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书中第一个令读者惊心动魄的情节,是黄炳玉家遭受土匪洗劫的情景。黄炳玉的父亲黄天章,为了保护家中仅有的一点财产,尤其为了使年幼的儿子不受到伤害,面对土匪的拷打、火烧等酷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其凛然之气让读者为之肃然。抓壮丁是读者十分熟悉的历史典故,该书也以相当的篇幅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荒诞而悲凄的场面。对于生活严重依赖于精壮劳力的农家来说,送出一个年轻的后生当兵,并且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不仅丧失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使多少家庭陷入离散的灾难。龙蟠村的多少好儿郎,就这样自愿或被迫着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有些是履行了保家卫国的义务,值得赞赏;但更多的是充当了旧政府的炮灰,令人扼腕叹息。而在一次次应付兵役的过程中,龙蟠人也逐渐增长了经验和胆识,他们组织起一群残疾人,装傻充愣地与官府、军阀巧妙周旋,体现出农民式的智慧和幽默。最让农民们叫苦不迭、避之不及的,还是年年加码的苛捐杂税,本来就出产甚少的粮食、钱物,经官府一盘剥便所剩无几,于是农民们便年年陷入饥寒交迫乃至一贫如洗的境地。值得赞赏和肯定的是,在应对苛捐杂税、处理乡亲与官府的关系方面,无论是作为老乡约的黄至万,还是作为保长的黄炳仁,以及作为粮委员的黄爱虎等等,作者都没有对他们的形象作出简单化的处理,而是以史家秉笔直书的态度,既写出他们作为底层官吏与人民对立的一面,又写出他们作为乡贤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一面。作者这种客观而理性的描写,不仅使笔下的农民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使其以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一扫长期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对农民形象概念化的处理所带来的虚假文风。 

  启发之三,苦难命运来自于精神的贫困。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精神上的普遍贫困,一直与农民这个人数众多的阶层如影随形,《龙蟠黄家》的作者也对其作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与中国大地上的其他村庄一样,在龙蟠村同样也存在着赌博、偷盗、抽大烟等丑恶现象,这既是一种难以铲除的社会毒瘤,同时又是侵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腐蚀剂,因而让物质上十分贫困的人们,在精神上也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黄炳仁年轻的时候,对于抽大烟的恶习有清醒的认识:“人一生千万不能抽上大烟,那是等于自己跳入埋人坑。”然而,他却没有能够抵挡住赌博的诱惑。他拿着父亲让他卖掉骡子的50个白圆去赌,梦想一夜暴富,谁料却一下子输了个精光。正如赌场女老板一朵花所言:“世上事就这么怪,明明知道是埋人坑,可就是有人跑着往里跳哩。”黄炳仁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才真正明白,靠赌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家致富的,由此他才横下一条心,开始走上了他艰难的创业路。然而,令人感到不可捉摸的是,黄炳仁的悲剧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延续到他的孙子一辈人身上。如果说黄炳仁算一位“觉悟者”,那么他的孙子黄狗儿,则完全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酗酒、赌博、偷窃等坏习气,让他给占全了。尤其在偷盗方面他更是出神入化,令人防不胜防,不光偷遍外边凡能偷的地方,而且还不断地偷盗自家的东西,以供酗酒、赌博之资。即使在他坐牢归来之后,他身上原有的所有恶习半点未改。这个反面典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是致命的,要让黄狗儿这样的人真正脱胎换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上的贫困,还表现在新社会一些村干部,在对待自身利益等问题上。大队支书黄世宗,为了能够使自己方便地侵占集体财产,满足不可告人的私欲,他竟然会操控选举,将与自己臭味相投的黄登锦,硬是选成了龙蟠生产队的队长,从此两人狼狈为奸,明目张胆地干尽了坏事。虽然有一大批群众的反对和抵制,尤其有黄忠明等人不停地上告,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像黄世宗、黄登锦这样的人,仍然被上级认为是无伤大雅的“好同志”。在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中,长时间地出现基层干部肆无忌惮地侵蚀集体和村民利益的现象,恐怕很难用“腐败”来简单地概括,其深层次原因必定要归结到精神与文化层面。当然,农民群体之所以文化素质低下,精神上长期处于贫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他们首先在物质上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经济上十分卑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无力也无法让自己的精神富足,于是各种丑恶行为,便会从他们身上滋生或复活,成为乡村社会肌体上难以治愈的癌症。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去描述这些负面现象,目的还是如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材料“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高度关注他笔下人物精神上的贫困,可谓抓住了农民身上关键性的缺陷,这应该是造成农民这个群体在历史上一直难以摆脱苦难命运的根本性原因。 

  启发之四,苦难命运来自于生活的艰辛。物质资料的匮乏,一直是陇东黄土地上的人们终生的重负。龙蟠村是黄土地上一个典型的小村子,除了满目的黄土,让你几乎看不到有什么重要的出产。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同时面对外部世界种种人为的压力,这里的人们辛辛苦苦奋斗一年,往往也难以维持基本的温饱。因而在龙蟠村,家庭经济状况稍好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世代都是贫苦的农民,常常过着朝不保夕的艰难生活。即使是像黄炳仁这样被划为地主成分的人,也是经过了长期的拼搏甚至铤而走险,才慢慢积累了一些财富,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其有什么奢侈行为。替官府办事的粮委员黄爱虎,应该也是龙蟠村的头面人物,然而他家中的生计却常常难以为继,几乎穷到妻子长时间穿不起一件新衣服的地步。正是由于生活十分艰难,家中的掌柜实在不好当,谁当都难免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才出现他的侄子们逼迫他来管家务的奇异事。而最后吵吵嚷嚷地闹到分家,本质上也是生活艰难的一种反映,只有富裕的人家才保持数代同堂的大家庭格局。生活艰辛最突出、最极端的表现,则是食物的短缺,正是由于常常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因而获取食物几乎成为人生追求的全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龙蟠村的人们与中国大地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每天只有几两的救济粮,救济粮不够吃,就将野菜甚至树皮掺入粮食中充饥。为了活命,黄家耕和黄忠明带着家中还能值一点钱的东西,到粮食较为宽裕的深山人家,换得一点救命粮,其情其景实在令人心酸。而黄炳玉则用自己暗中积攒的金银,从集市上买回干粮,每天不仅定量分给家人吃,还为了防止已经分家另过的孙子黄登锦、黄登绣偷窃,黄炳玉竟然吝啬、无情到不可理喻的地步,爷孙之间展开了一场相互攻防的游戏。的确,饥饿的滋味是最不好受的,而令人感叹和悲哀的是,我们通过作者直逼现实的描写,看到了在饥饿的年代,一个人面对有限的食物,往往会暴露出人性中最冷酷、最阴暗的一面。 

  以上只是从陇东人苦难命运这样一个横截面入手,对《龙蟠黄家》谈了一点肤浅的感想和认识,这对于评价整部作品实在是挂一漏万。其实,这部48万字的长篇力作,背景广阔,意蕴丰富,人物形象独特,语言刚健而富有张力,具有史诗般宏大壮阔的艺术气质,因而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十分丰富的。作者最早从清朝咸丰年间黄氏子孙的一次祭祖活动开始,前后写了100多年间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小事件,时间跨越了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三个时代,塑造了龙蟠村四五代上百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这部小说名副其实地成为陇东黄土高原一个村庄的文学传记。读罢此书掩卷遐思,作者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苦难当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苦难重重地击倒,屈服于无情的命运,而最终被时间的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陇东黄土地上的先祖们是幸运的,一部史诗般的《龙蟠黄家》,从此让他们的相貌、声音和气息,清晰地定格于历史的记忆中。不过,将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有机地编织在一本书中,并且井然有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一般的作者是难以胜任这样复杂的工作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已有多部长篇小说创作经验的李广兴,思想上、艺术上日渐成熟,他以十分娴熟的构思和技巧,举重若轻地将众多的事件、人物以及故事,安排得一丝不乱,表现得有声有色,其深厚的写作功力令人赞叹。 

  总之,与李广兴先生以前出版的几部长篇相比,这部小说思考更具广度和深度,内容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艺术上也更趋完善,因而可以说是他最新的一部代表作,必将为当代乡土长篇小说创作增添精彩的一章。

继续阅读:寄意手中笔,真情写苍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