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就业
张黎明2025-11-03 16:522,266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一个产业或行业,始终在就业上无任何门槛,也就是有多少人都可以容纳得下,这便是传统农业。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人,可以说从出生那天起,就意味着天然获得了农民身份,只要长到能拿得动农具的年龄,就符合一个农民的基本标准。就业时不用做任何选拔,干活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也不用像工人或军人要退休、退伍,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尽可以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传统农业本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产业,以往的农民也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群体,但在就业方面却几乎是终身制,让它显示出与其他产业完全不同的特性。农业就业者的主要工作场所是在土地上,土地不光在很长时间里消化了所有的农村人口,甚至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还先后吸纳或接受了2000万左右的城市知青长期或短期就业,由此可见其容纳能力有多强。到上世纪90年代初峰值时期,中国的农业人口竟然达到9亿之多,其中有一半左右为劳动力,之后这种状况才因“民工潮”的兴起而逐渐改变。

  作为农家子弟,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几乎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从大人的言谈中知道,农民是那时天下生活最苦的一群人,因而农民最大的梦想,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像城里人那样端上铁饭碗,吃上国库粮。然而那时国家严格控制农民进城,除了考学、招工、参军几个非常狭窄的渠道,几乎再没有其他途径能让人离开农村。谁家的孩子如果有出息加上运气好,有一天终于干上公事,再不用和土坷垃打交道了,父母高兴得会从睡梦中笑醒。倘若没有办法走出去,那就只好老实地呆在村里当农民,反正天下只有当农民没有任何障碍,愿意不愿意当你都得认命。我是赶上了“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好机会,寒窗苦读了好几年,才在1981年实现了“鲤鱼跳龙(农)门”,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其实在以往,土地之所以能有超常容纳就业的能力,奥妙全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传统农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一种小农经济,不太重视核算投入和产出比,因而无论投进去多少人力,实际产出并不见有明显的增加。尽管当时有数亿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然而粮食总产量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饿肚子问题一直没有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是一个高原、荒漠、山地居多,而平原、盆地等宜农土地相对较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条件完全无法和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相比,加上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而粮食产量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直到经过几十年持续兴修梯田、水利,同时发展化肥、农药等相关工业,不断改良和引进农作物品种,大量使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承包制,粮食产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一举解决困扰国人数千年的吃饭问题。记得那时流行着一句让国人十分自豪的话语:“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人间奇迹。”不过,美国人对此可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自己才了不起:“美国用不到2%的人口,产出的粮食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还出口到全世界。”的确,单纯从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民吃饭问题来看,中国取得的成就实在值得称道,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成就,却是建立在巨量的农业就业人口之上的,而从投入与产出比来看,美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不言而喻。

  随着粮食产量空前提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到上世纪90年代,“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等等,这些在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时代从未有过的问题,便迅速地凸显出来且愈来愈烈。当时,我国农村户均承包耕地大约7亩多一点,其中一半左右的省份人均耕地低于1亩,更有几个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土地的承载力远远超过了极限。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家不得不采取退耕还林等策略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又引起非农项目大量占用土地,致使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与耕地减少相对应的是,那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4-5亿,而据专家测算,当时的耕地面积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劳动力,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1亿左右的从业者就足够了,这样便意味着,另有一半乃至三分之二的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也就等于形成隐形失业,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就业过剩的问题。过多的劳动力,如果还像以往那样不讲效益地聚集在土里刨食吃,就只能勉强维持低水平的温饱日子,根本无法脱贫致富并且向小康目标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有眼光、有抱负、有雄心的农民,开始放下世代视为命根子的土地,转身到农村、农业之外寻找出路。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起,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或到发达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由此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这实在可以算为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为此他们无意中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民工。一些学者说“农民工”这个称谓具有歧视性,在一个讲文明的社会中不该这样叫。但农民工生来讲求实际,不认为起个好听的名字就会有好运,他们只希望干活后能及时把工资领到手。考虑到那么多的农民如果都挤在土地上就业,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那时的城市建设以及二三产业发展也确实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国家也相应地调整了人口迁徙、户籍等方面政策,推动了“民工潮”有序流动。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亿人。这个数字意味着,4-5亿农业劳动力当中,有一大半实现了非农就业,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农民工在农业之外谋求自主择业,其中包含着一丝窘迫与无奈,但总体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几千年来农业无限制就业的魔咒,终于被他们在不经意间打破了,这预示着农业作为产业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继续阅读:文化与贫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