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贫困
张黎明2025-11-03 15:331,709

  有必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千百年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基本上没有与乡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活在乡村的绝大多数农民,从来都是不掌握或者很少掌握文化知识的文盲或半文盲。虽然农家门额上,常常也写有“耕读传家”的字样,但那不是告诫子弟为耕田而读书,而是要他们铭记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教导,一旦掌握了文化知识,就实现“鲤鱼跳龙(农)门”,在过去通过科举在如今通过高考,进入到设在城市里的衙门或者机关里,那里从来都比乡村更有强烈的诱惑力。

  相对其他阶层而言,农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整体上来说不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历来主要是靠体力而非脑力获取生活来源,那些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尤其如此。由于整个农民阶层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甚至于还有很多人并未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因而我国的文盲或半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民中也基本上没有中高级知识分子,文化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农民缺少文化的状况之所以会长期存在,其中有经济能力不允许他们享受教育的原因,也有农民长期在观念上不重视文化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从事传统农业以及在乡村生活,实际上用不到多么深厚的文化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化照样可以做农民,种地对文化并没有多少刚性的需求。既然做一个农民主要靠力气吃饭,因而有一个好身体才是最要紧的,又何必去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寒窗苦读呢!

  仔细考察农民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有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的原因,有从事传统农业本身收益较低的原因,也有灾害、疾病等方面造成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缺少文化。没有文化,造成农民没有广阔的视野,难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缺乏彻底改变贫困命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过,农民从整体上普遍缺少文化,并非意味着乡村就不会产生知识分子,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都出自于乡村,一些知识分子政治上失意后还会退隐在乡村,说明乡村仍然具有产生知识分子的土壤。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古代的科举与现代的高考,如同一架功能强大的人才收割机,将农村的知识分子大量地选拔到城市里,这样农村便由于知识的稀薄而长久地衰落了。越是艰苦的地方,人们对土地越是有巨大的离心力,往出走的欲望就越是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贫困县,往往越是闻名遐迩的高考状元县,许多贫困县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几十年间,竟然有数万农家子弟考出去,这些人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城市里。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其实并非出现在现当代,这种差别在历史上就始终存在着,只是表面上看似乎是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别,本质上却是文化的积淀、活力与能量的差别。城市不仅是工商业以及巨额财富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才、知识的聚集地,乡村中的人才与财富总是不断地流向城市,致使乡村一直处于失血状态,乡村如何能与城市并驾齐驱地发展呢!

  如果说,高考制度以及城市较好的发展机会,一遍又一遍地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家子弟选拔到城市里,造成乡村在文化上的巨大贫困,那么民工潮的兴起,又让更多头脑灵活、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更多地疏远或脱离了土地,致使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能够持续去城市、去发达地区打工的这一部分人,从年龄上来说,是农民中的青壮年;从体力上来说,是农民中的强健者;从掌握的知识和智力上来说,是农民中的佼佼者,总之,他们是农民中的优秀分子。他们通过出外打工谋生的途径和方式,从从事传统农业的土地上转移了出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应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这样既在智力上又在体力上,反复不断地减弱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无疑会让农村目前的情况更加雪上加霜,这种状况又会延缓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农业要真正实现产业化、集约化,中国农村要发生根本性的变迁,中国农民要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农民就必须成为文化知识的掌握者和使用者,必须在头脑中掀起知识与思想的风暴,这样才能使土地摆脱千百年来的落后与愚昧,使这块古老的大地焕发生机和希望。

  时下,扶贫攻坚已经让中国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国家将“三农”工作的重心聚焦到乡村振兴上,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也应该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继续阅读:衰落与振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