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流的书也是需要读的
张黎明2025-11-03 16:303,952

  说起读书,不少名人及学者都强调,读书要读一流的书,甚至还有人标榜说,我只读一流的书。网上广为流传着一份“不必读”书单,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某教授开的,据说深得好多书友的认同。某教授在这份书单中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等,都是不必读的。这么多的书之所以“不必读”,是因为在某教授看来,它们不是一流的,而是二流、三流的,甚至属于有害的垃圾书。我对“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并无多少意见,毕竟一流的书一般都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精华,是一个读书人最应该去读的书。但我同时也认为,二三流的书其实也有阅读的价值,甚至有一流书籍往往不能代替的优势或好处。因而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固然没有错,但也不必因此而绝对否定二三流的书,二三流的书其实也是需要读的。细究起来,在每个人一生的读书生活中,所读的大多数书可能都是二三流的书,真正所读的一流的书并不多。

  我如此认为,主要是基于如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从古到今,一流的书总是凤毛麟角,二流、三流的书占了图书总量的绝大部分。好比长江大河需要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一流的书也并非能凭空产生,而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在大量的二三流的书籍基础上产生的。比如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红楼梦》,如果没有之前问世的大量的二三流的小说,包括《红楼梦》的作者借书中人物之言所斥责的那一堆才子佳人小说,如何会出现《红楼梦》这样的高峰呢?珠穆朗玛之所以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是因为周围有众多山峰拱卫着它,无形中给它作了宽广、坚实的基座,很难想象它会孤立地在平原地带横空出世。正是在对以往二三流的小说充分借鉴和超越的基础上,《红楼梦》才领新标异、水到渠成地产生的。如果你要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仅仅读包括古典“四大名著”在内的那几部经典肯定是不行的,你势必要去读名著之外的一大堆二三流的书,这样你才会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线索和全貌。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果只读一流的书,也就只能去读有限的那几部名著,名著读完之后,便会面临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而且,如果对二三流的书缺乏充分的感知和体味,也是不会懂得一流的书真正好在哪里。名著固然精彩纷呈乃至博大精深,但只有少数人会有常读常新的感受,大多数人如果翻来覆去读过数遍后,都会产生审美疲劳,不再感到它像初读时那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是文化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学者,大多数都是主张要博览群书,而并非只读一流的书。“读万卷书”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条古训,强调的就是读书一定要“博”。“读一流的书”强调的是“精”的观点,这自然没有错,但不必以“精”来否定“博”。事实上,古今中外大多数学问家都强调,读书一定要“精”与“博”并举,只有“精”读,才能读深读透,对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博”读,才能使你的视野更开阔,从而认识更多的事物。“精”与“博”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读到足够数量的书,才能使你的读书有质量,真正使你的读书达到应有的境界。好多著名的文学家或大学者,他们自己其实都是博览群书,而并非主张“只读一流的书”。比如鲁迅先生,据金纲在《鲁迅读过的书》一书中介绍,鲁迅先生一生寓目、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共有4000余种,分作“国学”、“现代”、“西学”、“综合”四编,实在堪称“博览群书”的典范。再如钱钟书先生,一生当中到底读过多少书,连其妻子杨绛先生也未必完全知晓,我们只看钱先生遗留的读书笔记便叹为观止:1.5万页中文笔记摘记了3000余种书籍,3.5万页外文笔记摘记了4000余种书籍,多卷本文集仅算作“一种”,读而未摘的书则无法考证其数量。还有李敖先生,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读书狂人”,他直言自己读书:“不是一本一本读的,我是一堆一堆读的,一片一片读的。”以上学者所读的书真正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但肯定也不会都是“一流的书”,而绝大部分应该都是二三流的书。如果他们“只读一流的书”,视野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所作的学问也就很难达到丰富而深刻。

  三是从一个人一生的阅读经历来看,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先读二三流的书,待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逐渐提高了认识能力和鉴赏水平后,才会有意识、有目标地去读一流的书。一个人究竟会读什么书,与年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时期大约都是读连环画册,少年时期喜欢读战争题材的书,青年时期又会选择恋爱婚姻题材的书,等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便会从最初兴趣集中于文学作品,而逐渐扩展到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一流的书一般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往往需要更高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一个人在年少时并不具备读一流书的能力,因而他一般只能从内容浅显的二三流的书开始读起,读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认识到读一流书的重要性,也才会自觉地去寻找一流的书去读。前边开不必读书单的某教授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分析该教授当时的状态,其中如他所说有为钱的一面,其实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年轻时”可能限于阅读量以及认识水平,一时还难以对《封神演义》作出“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判断,否则他未必就一定为了钱而去做意义不大的事情。可能还有一些人,欣赏水平终其一生就大致稳定在某一个层次上,比如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一大批读者,一辈子都可能只喜欢读那些内容与形式都十分通俗的作品,而不大会去读思想深刻的“一流的书”。像《阿Q正传》这样以旧式农民为主人公的作品无疑是一流的,但大约只有具备相当鉴赏能力的人才可以读懂,而如今普通的农民读者应该压根儿就不会喜欢。

  四是虽然无法与一流的书相比,但大多数二三流的书,其实都具有它独特而难以替代的内容或价值。某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总体上评价很低,但相比较而言,他虽然认为现代文学作品“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但还是列出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可读的作家,而对当代文学中的“17年文学”基本上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其实,即使受“非文学因素”影响较大,“17年文学”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至少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长篇小说,还是各有其一定的成就和特色的。某教授“作为一个苦命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眼界非常高,说自己“真的看不下去”我相信,但说大多数普通读者同样也是看不下去,我实在无法相信,因为这些书一直是一版再版,直到今天仍然还在新华书店销售。如果真像某教授所说的那样,这些书都“不必读”,那后世的读者就无法从文学作品中去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合作化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反映这一段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就成为一个很大的缺口。

  五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究竟喜欢读什么书,最优先或重要的考量,也许并非书的学术价值或历史地位,而是个人的阅读趣味和偏好。比如,一个读者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他还保留着小时候对连环画册的喜爱,他自己也知道连环画册是供孩子看的,但他老大不小了仍然喜欢看,你能说他一定是欣赏水平太低了吗?他也许只是通过此举来重温童年读书的快乐。不同的读者读书有不同的目的,有的为满足好奇,有的为增强智慧,有的为发展专业,有的为修身养性,有的为娱乐消遣,有的为实用目的,还有的习惯成自然,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读书人究竟喜欢或愿意读什么书,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书是一流还是二流、三流的,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且,究竟什么是一流的书,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标准,而往往来自于读者自己的主观判断,需要读书人自己去体验、去确认,并非别人指给你就可以了。有些书虽然谈不上是一流,但如果能激起人的阅读欲望,能让人感到十分有趣,它也会使阅读者读得兴味盎然;反之,某一部书是公认的一流,但如果不是阅读者的兴趣所在,它在阅读者眼里几近于无。我不同意某教授将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都斥为骗人的书,如果编写者宣扬按他所提供的套路去做一定会成功,那肯定是骗人的,但如果说这些书所叙述的事实以及所讲的道理都是骗人的,那无异于是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泼掉了。比如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你说它们属于心灵鸡汤类书籍也可以,但这些书确实还是可以给人以很多启发和借鉴的,我曾在上世纪80年代读过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角丛书”缩写本,感觉内容清新而受益匪浅,于是之后又购买了这两本书的全本。成功学、心灵学之类的书其实主要是名人传记或企业家的奋斗史,还有一些是学者所写的人生感悟以及企业培训教材等等,它们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也许没什么用处,然而对于一个刚进入职场或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却可能会提供很多重要的启迪。这些书可能大部分都算不上一流的书,但因为内容十分贴近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因而它们的价值和作用不容抹杀。

  总之,不应该片面地强调“读书要读一流的书”,更不应该更极端地主张“读书只读一流的书”,二三流的书其实也是需要读的,否则所有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书店销售的大部分书,都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这也像吃饭不能只吃山珍海味、而更多的只会吃家常便饭一样,如果只片面强调要读一流的书,势必会画地为牢或作茧自缚,使阅读的趣味和视野狭隘化,从而也使你的阅读无法达到丰富与广博。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我建议主要以有益与有害作为评判标准,而不必以一流还是二三流来划界,凡是有益的书,无论一流还是二流、三流都可以去读,否则你不仅不会有多少书可读,还会错过一大批可读的书。

继续阅读:我读书的三重境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