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三重境界
张黎明2025-11-03 15:381,858

  有关读书的境界,古今中外不少大学问家,都各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总结。我大半生以读书为生命的基本需求,也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快乐,虽然不敢说自己获得了多少学问,但逐渐也有了一些体验与心得,不妨也称之为“读书的三重境界”。所谓读书的境界,可以说是心灵与书交集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读书达到的某种高度。你对某部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或者说一本书紧紧地吸引住了你,并且由此有了一种很微妙的感觉,诸如惊奇、震动或顿悟,说明你进入了读书的某种境界。倘若某本书让你缺乏兴趣,或者说你读了半天一无所获,那就意味着,你尚未进入读书应有的境界,而停留在了境界之外。本文所述的三重境界,是我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所体验和达到的三个阶段或层次,下面逐一说来,不妨与同好交流和分享。

  第一重境界,用一句古诗来归纳,便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要读一本书,这本书首先得让你感兴趣;你如果不感兴趣,这本书再怎么好,对于你来说便等于不存在。而能让你真正感兴趣的书,未必是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很多人都叫好的什么书,但肯定是在不经意间轻轻触动了你,让你如一次期待中的邂逅或重逢,会感到怦然心动的那种书。一般说来,每本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而是否能真正看到、能充分领略书中的风景,则取决于你是否具有欣赏风景的意愿和眼光。有风景的书,或者是你能够看到风景的书,你才会产生阅读的欲望,才会怀着喜悦或期待的心情进入书中。你就像兴致勃勃地去游览一处名胜,书中美丽的风景让你感动,也让你流连忘返,你便会沉浸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境中。在我看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面对书中无边的美景,只需要你暂时忘记身边的喧嚣与纷争,气定神闲地坐下来,打开你早已钟意的一本书,也同时打开身上所有的感官,慢慢地欣赏就可以了。

  第二重境界,也用一句古诗来描述,便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经过了第一阶段的观赏和回味,你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或者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影响,这样你便不知不觉进入了第二重境界,人书合一,物我两忘。在这样的阶段和层次,你犹如醉酒一般地恍惚,以为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心情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似乎自己也面对着书中描绘的艰难局面,你与书中的人物灵魂相通,同喜同悲。读书读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你便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就会像庄周先生梦为蝴蝶那样,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生活在书中,还是书中的世界就是现实生活。人生十分短暂,现实也非常逼仄,然而当你沉醉在书中,书却会神奇地为你展现出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你的生命也似乎被延长了。在书中你可以思接千载、心骛八极,与古人神交,和天地对话,同真知拥抱,由此你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把庸常的生活也书写成了一本有风景、有故事的书。

  第三重境界,用一句熟语来概括,便是“黄山归来不看岳”。能让你有这样一种高端、极致的阅读体验的书,必定是那种思想意蕴博大精深的书,或者是艺术手法精妙绝伦的书,但更是思想与艺术水乳交融、两者达到完美结合与相得益彰的书,比如《道德经》《史记》、唐诗宋词以及《红楼梦》等等。但这样的书如同巍峨的珠穆朗玛峰,对于攀登者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与之匹配的理解、鉴赏与领悟的能力,你才能跨越初级或功利的层次,而进入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否则你只能与它神奇的魅力无缘了。如果说读书的第一重、第二重境界,是你进入书中仔细地欣赏,反复地品味,以至于被书中的故事、人物所羁绊,沉湎其中而欲罢不能,那么第三重境界,便应该是你登高望远、睿智潇洒地走到书外了。书中的世界再好,却不能让我们滞留在其中,如同你游玩了一处名胜之后,无论风景让你多么倾心,你总要与其挥别一样。而读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也就是让智慧的雨露不断滋养心灵,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参照物,促使我们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去思考,从而让人生迈上一个应有的高度。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这才是读书需要达到的最好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犹如人类思维与认识的方式和途径,也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展现的。这也如同我们徒步探访一处神奇的美景,起初引起我们注意和欣喜的,往往是路边的奇花异草;进而愈出愈奇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可能是途中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会如潮水般地涌上心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将旅行与人生联系到一起。读书大致上也如此,有时阅读过程中的磕绊与困顿,会让我们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惶惑和迷惘,但当我们调动全部身心坚持下去,就会迎来心灵与思想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到达读书的最高境界。

继续阅读:写作有什么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