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陈小平2023-06-28 10:404,246

  

  尽管苏区都处在偏僻的山区或边界地区,加之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广大军民时常处在频繁作战的环境中,但苏区的教育比国民党统治区发展要快得多。形式大致有两种,一为骨干培训,一为普及教育。骨干培训有红军学校以及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干部学校,普及教育为夜校、识字班和各级各类的列宁学校。

  我们时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些镜头,战士们在行军时,背上总要挂一个纸牌子,纸牌子上写几个字,走在后面的,一抬头就能看见前面战士后背上悬挂着的字,你不看都不行。就这样,一边走路,一边识字,行军目的地到达时,这几个字也就学会了。

  部队上,学习抓得如此之紧,老百姓也一样。农民白天忙,要耕田;夜间闲,没事做,就组织他们上夜校,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下田多,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还发动广大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让“能者为师”,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己学习的字得到了巩固。另外,还将一些常用字写在纸牌上,钉在路旁屋壁上,或绘上图画张贴在墙报上,便于大家识记。

  少年儿童则一律免费进入正规化学校读书,学校统一称为列宁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5年,分前后期。前期3年,叫列宁初级小;后期2年,叫列宁高级小学。课程,前期设国语、算术、游艺;后期除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游艺课外,增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工作。

  据老红军战士原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刘长希回忆,当时的湘赣省开办的列宁初级小学达七百余所,基本上每个乡至少有一所,最多的有三所;而高级小学则相对少一些,全省只有五所……

  茶陵不仅是湘赣省的模范县,而且历代有好学的社会风气。一代代茶陵仕子们,兴办私塾、书院,希望通过勤耕、苦读来提高家族地位,进入上层社会。耕读传家,历久不衰。在科举时代,茶陵曾出过两个状元,127名进士,明清两代曾出过四个宰相,享有“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尤其是神童李东阳旗矗一帜,开创了“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茶陵办学的风气历来就非常浓厚,元代李祁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苏区的教育也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往往苏维埃政府一建立,就办起来了学校。据不完全统计,茶陵苏区共有各级种类学校47所,其中列宁高级小学1所,列宁初级小学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学校2所、女子职业学校1所。

  刘长希在《茶陵列宁高级小学的回忆》中写道:“随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苏区的文化也很快得到了发展。农村乡村小学和农民夜校似雨后春笋般地在根据地建立……”

  茶陵列宁高级小学在全国苏区中,创办最早,办学的时间最长,培养的人才最多。她不但担负着少年儿童的思想文化教育任务,还身兼红军游击队战士和苏区基层干部的军事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茶陵列宁高级小学,还是红军军校和中国共产党党校的雏形。

  1930年6月,茶陵县委在小田寨下坪召开了茶陵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并作出了创办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的决议,制订了校规校训和校歌,决定免费接纳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推荐保送来的工农子弟入学。

  这里峰峦重叠,山清水秀,是个读书和修养身心的好地方,不足的是偏居一隅,给学员尤其是少年儿童上学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但当时的根据地还不巩固,也只能选这么一个便于隐蔽的小山村。

  学校校舍设在祠堂和一家地主的院落里,一共有三间教室,七间寝室。教室里有黑板、课桌、板凳;寝室里有简易的床铺。除此之外,还有教职员工的住房和厨房、猪栏等设施。

  开学那天,校门口悬挂着“培养工农子弟,选拔输送革命军事人才”的巨幅标语。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谭思聪,县委书记陈韶,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德发都出席了开学典礼。

  陈韶说:“我们为什么要开办列宁学校,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知识,不作睁眼瞎。过去,地主土豪劣绅剥夺了我们读书的机会,现在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把机会还给了大家。希望我们大家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本领,长知识,争取将来都成为革命的栋梁之材。”

  “啪啪啪——”会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谭思聪接着说:“同学们,老师们,乡亲们,我们这座学校是革命的学校,是根据毛委员的指示成立的……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培养工农革命子弟,提高革命队伍的整体素质’,毛委员、陈毅书记,对我们这所学校的成立都很关心,都作了具体的指示。我们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办好!我们现在办的才是第一期。我们学生来自全县四面八方,既有苏区的,也有白区的,不过多数是来自秩堂、高陇、小田、严塘、尧水、腰陂等地的,一共七十多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扩大招生范围,这就需要我们茶陵县游击大队和各区地方武装的强力支撑,只有根据地扩大了,巩固了,我们的孩子们才有机会安心读书。大家说,有没有信心?”

  “有!”大家齐声回答。

  副校长邓永耀宣布了第一期通过考试后,录取的学生名单。最后,校长陈国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茶陵是个好地方,有两句诗大家一定记得:‘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把茶陵建设得更美。我们为什么把校址设在这里,因为离这里不远就有一个关隘,叫‘吴楚雄关’。同志们同学们,人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茶陵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我们就是要从这里开始,红遍整个茶陵,红遍整个湘赣边界……”

  “啪啪啪——”下面的话淹没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之中。

  开学后,秩序井然,可不倒半年反动派就杀上山,把校舍烧了……

  1931年春节的鞭炮声还在空气中弥漫,国民党反动就派兵打了过来。一时间,硝烟四起,抢声大作。

  “同学们,敌人来了,赶快转移!”老师们大声地喊叫着,指挥着同学们撤退。

  师生们四处奔逃,翻山越岭,几经周折,才在墨庄中户祠堂里集拢。一点名,还好人都没少。后来,游击队来了把敌人赶跑了,可学校已经被反动派烧了。没办法,只好让师生们住进晓塘晓水村谭造业的屋子里。

  这里条件就更差了,没有课桌,学生只好用膝盖当桌子,在膝盖上写字,做算术。板凳和铺板都是学生从家里背来或向老百姓家里借来的。通常是三、四个学生睡一铺,许多同学就干脆开地铺。

  1931年12月,苏区的形势好了起来,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县列宁高级小学,迁往秩堂的毗塘雩江书院。

  雩江书院,是迄今茶陵县38所古代书院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一所书院。她位于毗塘村洲头岭,是清朝嘉庆21年由茶乡三都公建的学堂。一座山脉源自雩山,蜿蜒而来,树木葱茏,一条雩水萦绕其前,滋润着毗塘大大小小的十里荷塘。故取名雩江书院,因地址在毗塘洲头,又叫毗塘书院或洲头书院。整个书院座东朝西,占地面积1136平方米,共有房屋40间,分为内外两个四合院结构,分前厅、中堂、后堂、左厢房、右厢房等,前厅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约4平方米的四方天井。

  大概是秉承了这名山圣水的灵气吧,这地方特别出人才。从清朝嘉庆21年建院办学起,短短几十年就出过一名进士,两位贡士,三个解元,二十个生员。其中谭鑫振,光绪庚辰年中进士,名列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之职。附近四邻八乡的茶乡人,历代就把能否进雩江书院博取功名,作为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毕生追求。可书院为几个富人把持,穷人别说进学府念书,就是远远地看一眼也被视为大逆不道。故此,当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列宁高级小学搬入这雩江书院时,茶乡的泥腿子们笑出了眼泪。

  真是千年等一回呀!他们的子女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坐在这孕育着文脉俊才的学府里读书了。共产党真是太伟大了,不仅分给了他们田地和房屋,还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力和做人的尊严。

  学校越办越红火,生源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几十人到几百人,以致后来教室课桌少了,同学们便把蓝天当教室,坐在操场上,以膝盖当课桌,照样学得有滋有味。

  列宁学校,

  多么的快乐;

  我们广大贫苦儿童,

  无钱有书读。

  同学友爱,

  教师慈和,

  相聚在一堂;

  书籍新鲜,

  教材适合,

  游戏娱乐多。

  喂!小朋友——

  大家热心一起来。

  啊!莫把这个——

  宝贵时间来错过。

  ……

   

  每逢上课前,同学们都要激情饱满地唱着这首校歌。那些泥腿子,一听见这歌声就激动不已。大家只要路过这里,都要停下来,感受一下读书的氛围。孩子们见有人看自己读书,就更加投入。

  天地间,

  人最灵,

  创造者,

  工农兵;

  男和女,

  都是人,

  一不平,

  大家鸣。

  同学们一起大声地背着学校新编的《三字经》,而且越背越起劲,声音也越来越大,背着背着就全变成干着嗓子喊了。尤其是那些调皮的男生,全都捂着耳朵,鼓着腮帮,一个劲儿地喊,那声浪从书院的瓦缝里飘出来,洒落在雩江两岸的田垅里……

  看到这种情景,那些世代耕种的泥腿子们很是振奋,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孩子们终于赶上好时代。他们回去以后,把自己的感觉和乡亲们一说,来学校的人就更多了。以至到后来,几乎所有的茶乡人,有事没事总要来这里看看,要是遇上赶集日,来来往往比逢墟赶场还要热闹……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向根据地发起了愈加疯狂的“围剿”,茶陵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向江西永兴境内迁移,列宁学校也随之迁到永兴梅花的花砂村,这时只有三十多个学生,学校无法上课,经请示省苏维埃政府同意,学校暂时解散了。学校解散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专程来到花砂村,对学生讲了话,他说:“现在敌人进逼,环境恶劣,学校没法办下去了,只好暂时解散,你们回家去,等革命胜利了,你们还可以继续读书。”

  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虽然只办了四年,却培养了红军战士和革命干部200多人。现将部分师生的资料收录如下,以飨读者:

  陈国清,省委地下党,校长,在校期间,1930年7月——9月 ,土地革命时期牺牲。

  贺碧如,县委书记兼校长,在校期间,1930年9月——1931年4月,长征牺牲。

  邓永耀,副校长、校长,在校期间,1930年7月——1933年10月,抗日战争时牺牲。

  刘生汉,国文教员,在校期间,1930年7月——1933年10月,土地革命牺牲。

  龙书金,学生,在校期间,1930年7月,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长希1933年10月高小毕业 ,山西省军区副司令。

  陈冬尧,学生,1931年12月高小毕业,八路军259旅718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牺牲。

  陈志彬,学生,1930年12月高小毕业,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陈斌,学生,1932年10月高小毕业,国家城建总局房产住宅局副局长。

  刘宗舜,学生,1933年10月高小毕业,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如今,茶陵县列宁学校是大革命时期全国32所列宁学校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红色小学。1956年5月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重上井冈山,返程途径茶陵时,特地视察学校,并亲自题写了校名“列宁学校”。1984年10月该校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被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阅读:74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湘赣风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