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上一篇真实度堪忧的匿名帖,这个来自“袁溪二堂姐”的曝光帖则更为可信。
敢于自曝姓名,本身就平添了几分真实感。
而且这次又牵涉到袁溪的个人生活,她从没跟外人提过自己的父亲,工作场合也不会谈及。
若真有人问起家人,一句“爸妈早分了”便是最有效的盾牌,阻止话题再朝不愉快的方向进行下去。
所以公司同事、商业伙伴不知实情,顶多听说过她父母离婚,也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硬气地力挺,这次一片沉默。
不过乔小乔因着两家妈妈十几年的交情而略知一些,立马想要到那帖子底下驳斥。
她在评论栏打出一百多字的小作文,并且相信只要说出袁父是个家暴软饭男的事实就能扭转局面。
不过,就在点击“发送”之际,她忽然觉得不妥,理性控制了手指,终于还是没发出去,转而征求了袁溪的意见。
这毕竟是在曝光她的隐私,没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丑被别人公开咀嚼,这评论要是发了就只会给她难堪,搞不好还会激化舆论。
幸好乔小乔理智在线,袁溪给出的回复是:“你别管,这事只能由我自己说。”
这一回,殷雪的帖子风风火火地占领了高地,袁溪偃旗卧鼓没出声,任由事态发展——她嫌闹得不够大。
那边殷雪二话不说,先贴标签,标签还要贴在标题上,因为很多人压根就不看正文。
“不守孝道”、“害死父亲”、“独吞五百万”、“孽罪”,一连串标签字字带血,有着极端的震撼。
起初网友都被这标题带跑,浮躁的人只看标题,或是连三分之一正文都没读完就被轻易引导,立下判断,指责袁溪“不孝且贪”。
再有看完全文的,也是众口不一。
文中列出袁溪身为人女的三大“罪状”。
其一,拉黑父亲,十年来不问冷暖,对六旬老父不管不顾,以致于独居老人在家中心梗、孤独而终,两日后才被物业发现尸首,晚景可谓悲惨凄凉。
其二,她作为女儿,却百般抵赖丧葬费用,为省钱草草了事,连葬礼也不出面,还对三位从小将她照顾大的姑姑恶语相向。
紧接着歌颂了一番姑姑与袁父的姐弟情深与接济之重,尤其是殷雪她妈——二姑,自己日子不好好过,养老金拿出大半来关心弟弟。
其三,指控袁溪独吞袁家祖产,五百八十万房款不知去向。
殷雪把那房子乏善可陈的产权历史又梳理一遍,一切从孝顺的道德角度出发,要求袁溪作为晚辈,在得知三位姑姑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应将那钱拿出来敬孝。
全文声泪俱下,情感激愤,对袁彪的劣迹、万凯的图谋、他们是如何逼迫袁溪掏钱、以及三家各怀的鬼胎只字不提。
当有网友能好好把正文从第一个字认真读到最后一个字,便觉得那标题言过其实,其他暂且不说,至少袁溪不是“害死”了父亲。
【十年不联系还拉黑,应该是有原因的吧,她既然都跟她妈妈生活在一起,也不算不孝,肯定是她爸有问题。】
【她爸没有退休金吗?要靠姐姐给钱接济?】
【没有退休金该不会是因为没有工作吧?那就是吃软饭咯。】
还有有脑之士明确指出,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因为袁家遗产分配不均、导致殷雪心里不平而产出的结果。
【说来说去,最后还不就是要钱?】
【现在是法治社会啊,房本上又没你的名儿,那就是留给女儿的遗产,你自己得不到眼馋了怪谁?别成天用道德绑架别人。】
这其中不乏精界同事与朋友的言论,他们都在尽最大影响力又不会好心办坏事的方式替袁溪说话,尽管在舆论风浪里显得微薄,也足以令她心暖感激。
道理讲归讲,主流态度也不是站队指责对方,而是人们搬着板凳、手捧西瓜、挨着一颗颗脑袋含笑围观。
真相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好比一部网络电影,观众其实不太注重剧情是否符合逻辑、不关心美学和演技,只在意画面如何刺激有冲击力、情节如何波折或搞笑、还有男女主角的颜值与感情。
只要让他们内心产生“爽”感,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时事下面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冷嘲热讽几句也无伤大体,那到底又不是自己的人生。
当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左支右绌时,替别人操心就变成了不自量力。
每一段或艰难沉重、或光芒万丈的人生到了别人眼里,获得一些惋惜与嫉妒,无非只是给大众丰富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到头来都是转眼即逝的戏。
纵观数千评论往复,袁溪很有将军从高地远观战场对垒之感。
你进我退,你攻我守,再两翼夹击,出其不备。
她便欣然隔屏观战,好像在看别人的戏。
可这次的心境与前迥乎不同。
当被人污蔑与林又森的感情时,她会哭,痛哭,大哭特哭,睡觉时哭,吃饭时哭,趴在他身上打滚哭,她难过死了。
但当有人企图拿那个死爹说事,甚至于打孝道牌来批斗自己、且对方还是二姑家的搅屎棍时,她表现的就像个隐忍不发又厚积薄发的战士,满心的跃跃欲试,连眼神里都多了些战意。
林又森瞧着有点害怕。
看到她夜里三点不睡觉,抱着个笔记本坐在沙发和茶几的夹缝里,敷着面膜,打了鸡血似的疯狂打字,他远远地观摩,踟蹰地揉眼睛,想着要不要把她抱回去休息。
“别过来,别说话,回去睡。”她命令三连发,看也不看他。
林又森想问又不敢问,脚趾在地板上抠了抠,终于还是一步一退回到卧室,大字型躺在床中央,辗转反侧,眼睛睁得比灯泡还亮。
袁溪不许别人碰这事,一提就打断,连林又森都问不出她的想法,不知是要怎样独自应付。
后半夜半梦半醒,林又森感到她终于上床躺着,就习惯性的抱过去,闻着她长发和身体混合的幽香,这才睡得踏实。
而窗帘下缘刚透出一丝微蒙的天光,只觉枕边一轻,她吻了下他的眉角,又轻手轻脚地下了床。
这是个周末,袁溪化了淡妆,匆匆一顿早饭,就拎着电脑出门,还拿走了他大白的车钥匙。
林又森起床时见枕边无人,也不知道她上哪儿去了,顿时像个被妈妈丢下看家的小屁孩儿,顶着一脸没睡醒的起床气,对着冰箱上的留言条挠肚子。
【今天有事出去,下午回来,早餐在暖碟机里,爱你哟~】
后面画了个她自己的漫画小头像,抛媚眼吹出一个圆滚滚的爱心,还亲了一抹唇印。
林又森便什么气也没有了,手里捏着那纸条发呆,惺忪地坐在餐桌边醒觉。
他很久没有一个人在家里过,望着敞亮的客厅一时不知该干什么,就洗了一筐衣服,把两人的内衣给搓了,换了床单被套,做了些家务,等她回来表扬。
午后,袁溪发来微信,指挥他去超市买海鲜,自己要买瓶红酒回来。
林又森迅速找了把椅子坐下,对着手机备忘录,严肃地分析今天到底是个什么日子。
袁溪生日?袁溪妈妈生日?小妞妞生日?自己生日?初夜纪念日?交往纪念日?求婚纪念日?第一次看电影纪念日?第一次旅行纪念日?
一一数过,全都不是。
林又森忐忐忑忑大半天,对着视频教程弄了满桌菜,听门开了,就到玄关恭迎她回家,帮她拎东西、脱衣服。
袁溪心情不错,哼着小调还带了一捧开得很盛的栀子花送他,瞬时满屋芬芳。
他连忙拿来玻璃杯插上,问她什么好事。
袁溪勾着他的手,把人牵到客厅转了一个圈:“没事就不能买花买酒么?仪式感呢?造起来啊。”
林又森垫着小碎步:“……你慢点,我头晕。”
当晚,她在微博做出一条相当简短的声明。
没有长篇大论的驳斥,没有揭露死爹面目的真相,没有对帖中的内容解释半个字,只是掷地有声置顶了十几个字:【必将严肃追究造谣者的全部法律责任!】
除此之外不做任何发言,还将晚上的一桌美食拍照上传:【林先生厨艺很棒哦~】
评论下酸气满满,不过也只能在评论里酸了。
殷雪那帖子一出来,除了围绕帖子发酵的舆论,更有好事者添油加醋地起哄,溯着袁溪的微博到十年前,去搜刮她以前发过的东西和评论。
好像他们没有别的事情可干。
而袁溪在打算开始经营微博之前,就已将所有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信息检查过一遍,无奈老网虫上万条的微博过于繁巨,不免有漏网之鱼。
除了日常骂她的作品、牵强地骂她抄袭,那些从来不将聪明用对地方的“准特工”网友,通过蛛丝马迹的比对和甄别,扒出了她与画家宗昊的前一段恋情。
接着宗昊的经历也被人挂出来大肆渲染。
连他沉寂的两年都被人质疑,说是因为发现袁溪劈腿老板齐一鸣而患上了抑郁症。
以至于去年底那场建筑设计师年会又被人重新提起,林又森与宗昊情敌同场,分外有戏,表情也被不知什么人逐帧截图,供广网友大分析鉴赏。
有人做了张图,将宗昊、齐一鸣、林又森三个男神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每人头上都有个箭头齐齐指向袁溪,恨不能画出一份思维导图来理清她“高端绿茶”“收割男神”、以及“把男神当跳板”的心机生涯。
又遭一轮网暴,袁溪不再如第一次那样手足无措。
第三场风波持续了近一周,她淡然地上班下班,处理车子的保险,照常发布自己的作品和公司完成的项目,并且在准备下一个作品在国内参赛。
她也没让奚敏知道这事儿,老妈不上微博,并不知道女儿正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漩涡,知道也只是空有担心。
纵然网上狂风巨浪,现实中的日子也看似如常。
不受影响,就是对这些攻击的最好回应。
不过,杜康没让她参加近几次与甲方的会面,甲方似乎也顾虑到袁溪一身的负面新闻而可能会给自己公司带来影响,接连暂缓了项目签约,或者是指定吴远来做。
而那个参赛作品居然都没入围。
以她与吴远专业的眼光和经验来看,作品完全没有问题,其他外在因素就不好说了,也不做评判。
不久又入秋转凉,夏天闹得沸沸扬扬的“袁溪风波”随着暑气消散,继她对殷雪的帖子做出警告后,对方再没出声。
这期间早不知刷新了多少热点事件,一阵阵如浪潮打来,后浪盖倒前浪,前浪没进沙滩。
看客或许早已忘记,只有当事人为自己正名的执念,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