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这所大学坐落在一个名闻遐迩的六朝古都,后来又新考证是七朝古都。长期是省会,今天的台湾预报天气,本省的预报地还是古城。追根溯源,大学历史悠久,京师大学堂设立后3年就成立了,出自《大学》的“明德新民”的校训篆刻在大门上额,曾经传诵一时,令人肃然起敬。曾经是和北大、清华起名的国内大学的“三巨头”之一,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纷至沓来。古城今天还存在的许多会馆都是当年各地学子聚会的地方。据说,曾有一位名字是后两个字的副省长考察该校时,有人拍马屁,把副省长和校训并列,副省长是解放前的名牌大学生,吓得连连摆手:“那是古圣贤人留下的经典语录,我一个无名小子,岂敢望其项背,唯有崇拜、学习而已。”但由于中原人当时不重视教育,特别是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所大学长期被冷落,这所中原名校日渐衰落,不仅和北大、清华相去甚远,甚至“211”“985”都没能进入,一度还以古城命名,改为师范学院。不过,孔中庸培训时,已经回复了原名。但外地学生已经寥寥,主要是本省生源。在省会西迁时,这所大学就留在古城。新省城的另一所新办的大学携地理、人才诸多优势,声誉赫起,短时期就超过这所大学的声势。但这所大学的人却往往不屑一顾:“有什么呀,他们的好多系院、教授等还不是从这里迁过去的。”说归说,做归做,落后肯定要直追,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特别是企业改革的急需,这所大学率先办起了企业管理高级培训班。当然也有弥补环节经费不足的考虑。孔中庸幸运地搭上了这趟早班车。
培训班100多人,大都是刚刚有点小钱,也就是先富起来的老板们。孔中庸第一次来听讲就住进了东三斋。此后两年,多次听讲,都住在这里。
东三斋是东十斋的一部分。像这所大学一样,东十斋很有历史,位于大学校内主干道的东侧,有十座中西合璧、上下三层的建筑,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律青砖红瓦,城垛式女墙围顶、仿古式镂空木雕垂花门罩,隐没在葱茏蓊郁的榆、槐之中,被称为东十斋。民国年间本是学生宿舍,据说抗战前少帅张学良曾到此视察。
孔中庸接父亲重游过母校,孔复礼感慨万千:“我当时也住在东三斋,大礼堂还是那时候新建的,当时就是全省的最高学府,但没毕业就被你爷爷拉回家了。你爷爷的小妾也是在此就读的。今天学校已经面目一新了,老学校没有这么多花啊、草啊什么的,专业也少的可怜。”在宽敞的“逸夫楼”(香港富豪邵逸夫捐建的)前,父子俩还和了影。孔中庸感慨世事沧桑人生跌宕:
“如果爷爷的小妾和父亲都能顺利毕业,学问有成,就不会背朝黄土面朝天,也许就是一方塑望了。”
函授学习全靠自觉,基于以上感慨,孔中庸学习实打实凿,课堂学习必到。正好有一趟陇海铁路的火车直达古城,但是慢车,见站就停,孔中庸从煤货厂蹬车,8个多小时到古城。他每周六晚8点蹬车,几乎在火车上过夜,有时火车晚点,到达古城正好黎明。正点到达就到东三斋休息几个小时,从不耽误上课。晚上在乘同一辆火车回去,基本不耽误周一上班。对于函授的各种学习材料,孔中庸更是刻苦用功,笔记存了厚厚的10多本。有人开始认为孔中庸参加培训就是为的有个“好名声”,培训班也有人持这种学习态度,但孔中庸绝不是这样,两年学习,特别是带着企业管理的实践和疑惑学,确实受益匪浅:
学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认识到管理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管理就是管理,和其它各类活动及事物一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产生不同深度和阶段的认识。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办事”,目的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为提高经营效益而共同行动。
学到了企业管理的分类。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现代财务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的效率;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的制订;管理的核心是战术的实施。
学到企业质量管理的五大体系: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理。组织设计的原则是想平衡权力和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到了国际性思维,拓宽了眼界。国际化思维是一项可迁移性非常强的技能,因为它能欣赏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文化。它有助于开启新的机会之门,带来全新的经历。
懂得了企业质量认证体系等。三体系认证是指ISO9001认证、ISO14001认证、OHSAS18001认证。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最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OHSMS(包括OHSAS18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进一步认识到银行的作用。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世界银行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中庸边学边思,有的还赋予行动。如从企业的组织管理出发,进一步认识到分权的重要性,什么样的权利就做什么样的事,负责好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就把老矿区交给齐元高打理,新矿区交给牛解放管理,建筑公司交给郭林主管,还把车队从矿区分离,成立了运输公司,不仅承担煤炭的运输任务,还接揽大量的其他运输任务,并统一管理管理建筑公司的车辆设备。总经理的职务统统下放,自己就当董事长,但对财务统一管理。面对有些人的质疑,孔中庸经常以艾森豪威尔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用人策略“论证”。
还有,他请来北京的认证公司和专家,太行煤矿在全市率先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是首例。虽然花了50多万,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开了几次认证会议,但对煤矿的整体管理是一个飞跃性的整体提升,对孔中庸,无疑是一次课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实践。省市新闻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孔中庸的知名度。又比如,孔中庸非常认同银行是企业的“血液”的观点。联想到自己的创业经历,不是梁大光协调的几次调款,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他也非常注重搞好和各家银行的关系,当了几家银行的优质客户。期间,又有几次数额不小的贷款,用于基建设备,新购车辆,增添矿区设备等。培训期间,两个矿区、车队和建筑公司都飞速发展。
大学两年,孔中庸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更深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当然,也能改变企业的命运。特别是加深了对知识专业化的认识。专业化是个人具有哪一块专业领域的技能知识,在哪些方面经验丰富,让这一类人就负责管理那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专人管理专事,才能有效率有质量的完成工作。因此,他招聘了不少的大中专毕业生。当时,大中专学生国家还包分配,从学校直接招聘很困难,而企业改革如火如荼,下岗再就业成为热点问题,孔中庸从倒闭和不景气的企业中接受了不少大中专学生,理工科的为主,文科生也有。如市里的一家空分企业停产,30多名大中专学生一次就被孔中庸招聘到太行,分配到矿区和建筑公司从事管理和技术设计等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孔中庸重视人才的做法也得到市县领导和各界的普遍好评。
特别是培训中还组织了一次去深圳、珠海、厦门等地的实地考察学习,当然是自费。孔中庸大开眼界,意识到自己的发展还有无比大的空间。特别是站在深圳国贸大厦,孔中庸面朝香港,一种大发展、大跃进的冲动涌动在心头。此后,这种冲动久久萦绕。
等孔中庸毕业时,已经是从个小老板变成大老板。在当地也小有知名度了。毕业的考试近乎书面考试,决没有高考、公务员考试等苛刻,基本是交了学费就让毕业。两年的学习,对孔中庸来说,就是“凤凰涅槃”,不仅是知识,特别是思想意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先生曾经送给瞿秋白的一副名联。在两年的学习培训中,孔中庸还找到了两个“知音”:一个是孔教授,一个是过去就认识的煤化公司的徐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