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语言的魔力
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通常我们只把语言当作沟通工具,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语言能使我们理解他人,也能使我们被他人理解。我们借助语言来思考、理解、评价、作出反应。语言会转移我们的思维焦点,调节我们的行为,使我们形成意象,产生感觉。我们借助语言回忆过去、想象未来。
语言也揭露了我们的性格。如果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认真听你讲话,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你的用词、语法、句子结构、语言结构和内容透露了许多与你相关的信息。你的语言透露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条理清晰还是逻辑混乱,懒惰还是勤奋,自信还是自卑,渴望安定还是向往自由。你的语言也会告诉我你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你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你的世界模型的界限在哪里,你会怎样自我设限。只要认真听你说,就能了解这些信息。
虽然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是大多数人都在无意识地使用语言。如果每个人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始有自主意识地使用语言,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提高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高的人拥有一项十分重要而宝贵的能力—— 他们能够高度精确地使用语言。他们的语言风格清晰、主动、积极、以目标为导向。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们知道如何使用符合听众心理地图的词汇,从而更好地影响他人。此外,他们擅长猜测说话人未宣之于口的意图,因为他们能通过准确提问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们是很好的听众,能够通过语言激励自己和他人。他们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关切和需求,同时保持友好、平易近人、积极的风格。
他们是成功的沟通者,而我们又能从他们的语言中学到什么?
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意识,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高效地沟通、更好地理解和说服他人、更快更容易地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通过提高五项基本语言能力,我们可以提高语言意识:
◆精准用词。
◆了解语言在思维中的形成过程。
◆建立“人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地图”的意识。
◆认识到自己心理世界中的对话。
◆掌握正确提问的能力。
用词要明智,因为语言会引发我们的感觉
语言能引发我们的联想、意象和回忆,因而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觉。无论我们是在和他人对话、阅读文章还是自言自语,大脑都必须处理我们接收到的每一个字。这样一来,语言就会形成,就能释放、限制或是削弱我们的能量,使我们进行自我激励或自我恐吓,使我们意识到自身价值或感觉自己被重视,能传递希望,也能在一瞬间毁灭希望。
对此,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想请你看几组词语,请你认真体会这些词语带给自己的感觉。你可以默念词语,也可以大声读出这些词语,后者会产生更强的效果。
请体会下列词语带给自己的感觉:
◆简单、轻松、紧张、令人兴奋、鼓舞人心
◆喜悦、勇气、希望、自由
◆信任、保障、安全、爱
在读上述词语时,你有什么感觉?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组词语。请你再次注意体会这些词语带给自己的感觉:
◆艰难、愚蠢、大喊、卑鄙、无情
◆不满、厌烦、愤怒、恐惧
◆冲突、孤独、贫穷、战争、仇恨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此时的感觉可能与第一组词语带给你的感觉不同,原因就在于语言能把我们带入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正因如此,精准、有自主意识地用词至关重要。
语言影响着我们的大脑结构
语言就像子弹,一旦射出,就无法收回。它们无可避免地会传到接收者那里,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正因如此,练习精准用词非常重要。
同时,语言还具有长期影响。对此,神经学家和沟通专家安德鲁·纽伯格(Andrew Newberg)和马克·罗伯特·沃尔德曼(Marc Robert Waldman)有令人惊讶的发现:语言确实能够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在其著作《共情沟通的力量:言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他们描述了语言是如何持续地影响大脑。我们围绕一个词所展开的联想会使大脑的特定区域活跃起来,激活相应的神经元。我们越频繁地使用某些词汇,由它们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就会有越明显的变化。例如,研究人员证实,我们的语言对丘脑有长期影响。丘脑是大脑的组成部分,被称为“通往意识的大门”。丘脑会过滤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评价信息对当时的我们而言是否重要,从而决定是否将其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有自主意识地处理。丘脑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如果我们拥有积极乐观的语言风格,我们就会反复激活支持我们自我决断、自我负责的大脑区域。当我们使用积极的动词,如“尝试”“创新”“创造”等,我们会激活有关行为动力的大脑区域,提高自身竞争力,对行动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之相反,消极的言语会刺激大脑释放压力荷尔蒙,降低我们与情境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我们倾向于谈论问题而非解决方案、失败而非经验教训、阻碍而非机会。我们越是这样,潜在的信息传输神经网络就会越强大,也因此加强了大脑的消极倾向。
由此可见,真正成为积极的自我还是消极的自我,语言是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有意识地控制语言风格十分重要。
使用积极的用词加强人际关系
当我们提高自身语言意识,更多地使用积极而非消极的词汇时,我们的沟通能力也会提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对词汇的选择和使用激活他人的思维和感觉,从而转移谈话焦点。举几个例子,当我们用“我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代替“你误解了我”,我们就将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避免让对方觉得是他做错了。“我没问题”这句话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至“问题”一词。即使没有问题,他人的大脑也会首先处理“问题”这一概念,接着才完成“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信息传送。而用“我绝对没问题”则会将注意力吸引到当前情况中积极的方面。“我有一个坏消息”和“我有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这两句话给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当我们觉得某件事很好时,我们常说“这一点儿都不坏”或“我没什么意见”。对此,我们可以有更积极的表达,比如“这很好/很棒/棒极了”“我很喜欢”“我备受鼓舞”,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必处理“坏”或“意见”等词语。
相比于消极的用词,积极的用词会更少刺激我们的爬行动物脑,因而我们的沟通往往会更为顺利。
消极的用词 积极的用词
这是错的。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
必须这么做吗? 你能先停一下吗?
我害怕……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也可能不会出现。
今天不要再做这件事了。 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
事情不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
我有一个问题。 我希望我……
表1-6 消极用词vs积极用词
说话人的意图已经全盘托出了吗?
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看这个问题
误解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有很大影响。在生活中,有多少次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他人想说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非他人的实际意思作出了回应呢?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沟通失败。
我们的所思和所言之间常常隔着千山万水。语言永远只是高度简略地描述我们内心的想法。举个例子,如果某人说“我彻底被压垮了”,其实这个人有无数的想法、感觉和经历,正是这些东西导致其被压垮。如果他要与我们分享自己心里的一切,那将是一段漫长的,甚至长达几天几夜的独白。对方所有的心理过程和信息构成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但是要表达其核心内容,一句“我彻底被压垮了”就足够了。这句话就是语言的表层结构。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到底有什么?当我们说话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经历三个转化过程:我们对信息进行概况、删除和曲解。这样一来,我们就从语言的深层结构(我们的思考、感觉、经历)来到了语言的表层结构(我们实际所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的语言与我们内心的真实经历没有多大关系。听众会经历与我们相反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我们所说的内容是表层结构,他们将其转化入自身的深层结构中。如此一来,我们常常答非所问就不足为奇了。
让我们仔细看看我们一直在经历的语言转化过程:
1.概括信息
概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们能从部分推断出全局,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指引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比如,如果我们曾被熨斗烫伤,那我们一般不会再有类似的经历。因为我们会对这一经历进行概括,得出“当我们触碰温度很高的东西时,就会被烫伤”的结论,并将这一信息储存在自己的心理地图上。
但有时我们也会把互不相关的东西总结到一起,因而我们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如果我们曾经被狗咬伤,那我们可能很快就会概括得出“所有的狗都很凶,都会咬人”这一结论。错误的概括也常常会让我们产生限制型信念。我们可以通过绝对化陈述识别此类不准确的概括,如“每个人都知道”“没人喜欢我”“这个世界处处都有危险”“你从来不听我的话”“你总是这么做”等。这些绝对化的概括很少有正确的,因为它们没有以现实为基础。
2.删除信息
删除信息指的是我们会完全忽略某些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只会感知到对我们而言有趣、重要且相关的信息,避免持续接收过多刺激。因为我们能删除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满是人的房间里打电话或是在火车上看书。
删除信息也有缺点,它会使我们注意不到与周边环境相关的部分细节。此外,通过删除信息,我们会对交谈对象隐藏部分信息,让他们不得不独自将整个信息补充完整。比如,当我们说“我必须在明天之前完成”,我们就隐藏了两个信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没有完成任务的后果。我们可以这样说,以表露语言深层结构的更多信息:“我必须在明天之前做完报价,否则会令我的顾客感到失望。”当他人说“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对方删去了他不喜欢老板的原因。相比之下,“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因为他暴躁易怒”这一说法则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但绝不是全部的信息。
3.曲解信息
当我们曲解信息时,我们会改变信息某些方面的内容,使其符合我们的心理地图。这项能力十分宝贵,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信息的重新解释、自由解读,使其形成全新的联系,就可以将已经存在的东西转化为新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创造艺术作品、构建新的商业模型或开创新理念。
当我们曲解信息,并因此形成对现实的错误认知,限制自身的行动选择时,曲解信息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尤其当我们透过自身限制型信念组成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新信息,并主观解读信息时,曲解信息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如果我们被爱人放了鸽子,我们的直接推断是他可能并不像其所说的那样爱我们。我们因此会歪曲客观上可以得到的信息,比如他可能遇到堵车了,或者手机没电又忘记带充电器了,因而没法给我们发消息。
语言的元模型能避免误解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语言的三个基本转化过程常常使我们的日常沟通出现严重的误解。
因此,语言学家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和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语言的元模型”。该模型旨在使语言摆脱错误形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尽可能地揭示所说内容的深层结构,进而使对话双方能够确定彼此都在谈论同一件事,避免答非所问。
语言的元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违背元模型原则的内容目录。该部分说明了概括信息、删除信息和曲解信息产生的语言模式。
◆问题目录。这些问题一方面表明了语言的错误形式,另一方面会激发说话人的搜索过程,由此他能够更好地自我理解和自我解释。
在辅导和治疗过程中,语言元模型的应用是日常实践的一部分。熟悉使用这一模型会给日常沟通带来惊人的效果。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语言元模型都包含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类似于记者为了准确了解事实而提出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谁?
◆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在哪里?
◆到底是什么时候?
◆到底怎么做?
只要把提问词和“到底”这个词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破译谈话内容的深层结构的大部分并对其感同身受,因为对方会通过我们的具体提问而搜寻自己心底的真实答案。
借助简单的沟通规则,我们就可以练习使用元模型。听到对方的话,我们可以不立即就作出反应,而是暂停一下,问一句“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情况需要经常重复这句话,就可以发现深层结构中的很多信息,更清楚地了解实际上被隐藏起来的信息,避免误解。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语言元模型的具体问题,是如何帮我们发现更多信息,避免误解的。
可用的元问题 例句
这让我很生气。 到底是什么激怒了你?
到底是谁激怒了你?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激怒了你?
我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 你到底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
我到底在想什么?
续表
可用的元问题 例句
我的老板不重视我的工作。 你到底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你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的老公/妻子需要关注。 你到底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关注对你的老公/
妻子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你的老公/
妻子要求得到关注?
这是错的。 这一错误到底是对谁而言?
到底为什么这是错的?
我总是走霉运。 你到底是怎么一直走霉运的?
在你的生活中,
有没有哪一刻你是幸运的?
你现在真的在走霉运吗?
人们不会这么做的。 到底是谁不会做什么?
到底是谁这么说的?
表1-7 合适的元问题从表层结构引导深入至深层结构
七个增强语言能力的沟通技巧
下列沟通技巧可以使你的用词更加精确,提高你的语言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1.用“我”代替“人们”,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负责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周围的人谈论起自己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说“人们”?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人们应该知道这些事”“人们不可能拥有一切”“人们应该……”
人们之所以说“人们”而不是说“我”,是因为他们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消极的联想,因而不自觉地想要与之保持距离。他们与自己所说的内容保持距离,就好像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这会使他们不自觉地产生更好的感觉,但也会阻碍他们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每一句带有“人们”的话都会使相关的行动责任感无影无踪。每当有人说“人们”而不是“我”时,从字面来看,他对自己所说的内容不必负责。
如果我们坚持使用“我”代替“人们”,那我们所说的东西就与我们自己有关了。“人们”会疏远我们与所说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会使所说内容更接近于我们的本意。你可以观察一下,看看自己使用“人们”一词的频率如何,有意识地用“我”代替“人们”。你可能会对自己频繁使用“人们”一词感到惊讶。
2.用“另外”代替“但是”,加强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当我们在讨论中使用“另外”代替“但是”时,都会因此而取得好的效果。“但是”一词会否定此前所说的内容。如果你对某人说“你做得很好,但是还有些不足之处”,在对方听来就是他有不足之处。原本所取得的成功完全沦为背景板。只要你把“但是”换成“另外”,这句话就会带来全新的效果:“你做得很好,另外有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对方听了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同时也明白你对他有更高的期望。“我喜欢你,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观点”与“我喜欢你,另外我有不同的观点”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你是对的,但我想试试别的方法”和“你是对的,另外我还想试试别的方法”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
当你想说“但是”时,试着多多使用“另外”这个词。虽然一开始你可能觉得不习惯,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的谈话因此更加和谐,与他人的关系也更加牢固。
3.有意识地框定我们的经验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思维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围绕我们的经历创建一个框架。这同样也适用于语言。接下来,请你阅读下列含有“但是”“虽然”和“另外”等词语的例句,体会它们带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我实现了我的目标,但是这很辛苦。
◆我实现了我的目标,虽然这很辛苦。
◆我实现了我的目标,另外这很辛苦。
上述句子分别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第一句话会让我们关注实现目标的过程有多么辛苦。第二句话会把我们的焦点引向“目标实现了”这一结果。第三句话中的两项内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高低之分,我们的关注点也没有偏向。这是不是很神奇?同样的事情,但每句话中,我们对它的看法是不同的。句子中的侧重点虽然只有微小的不同,但它们会导致我们以及我们的交谈对象对同一事件出现不同的认知、理解和反应。
4.运用“还”这个小词语的非凡力量
“还”这个不起眼的词语蕴含巨大的力量。当你说“我不会做这个”或“我不擅长这个”时,都是在对你的能力进行绝对的判断。如果你不这么说,而是说“我还不会做这个”或“我还不擅长这个”,事情突然就有了转机:你自认为做不到的事突然就变成了你可以学会的事情。
你要注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对自己的能力或行为给出限制性陈述。然后,你可以直接在句子中加入“还”。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小小的词语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5.用“我可以”“我将要”“我决定”代替“我必须”
在生活中,“必须”这个词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们,比如“我明天必须去上班”“我必须做好报税单”“我必须让孩子们上床睡觉”“我必须做完这件事”。
只要我们使用“必须”一词,我们就会给某件事附加上消极的隐含意义和负面的感觉。但是,没人逼着我们去工作,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不必非得做好纳税单,这么做只是为了不被税务局处罚。同样的,我们想要让孩子们上床睡觉,只是因为希望他们有足够的睡眠。在面对每一个阻碍我们进步,使我们疲惫不堪、筋疲力尽、怒发冲冠或心力交瘁的艰难挑战时,我们都可以反复提醒自己:我们想要这么做。只是有时我们不喜欢这么做罢了。
为了肯定我们的决定,将自己从对任务的反感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使用“我可以”“我将要”“我决定”来代替“我必须”。现在请你试一试,看看下列句子对你有什么影响:“我明天将要去上班”“我决定做好报税单”“我可以让孩子们上床睡觉”“我将要做完这件事”。相比于之前带有“必须”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会让你感觉更轻松、更自由。
使用这类表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选择的机会上,而不是局限在行动的限制上。
6.“我不能”还是“我不想”?
那些说“我不能”的人,其实是在说“我不想”。不能做某事其实是一种选择。总有一种方式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只是这种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很艰难、很辛苦。当你想说带有“我不能”的句子时,比如“我不能集中注意力”“我不能对这个人这么好”“我不能打理好自己的钱财”“我不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有意识地用“我不想”代替“我不能”,比如“我不想集中注意力”“我不想对这个人这么好”“我不想认真打理自己的钱财”“我不想表现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你就会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
7.提出富有能动性、有目的性、面向未来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会自动引导我们的大脑去寻找答案。问题的表述方式不同,我们随之产生的想法和行为也不同。遗憾的是,我们通常倾向于进行阻碍式提问,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及其原因上,而不是聚焦于解决方法和可能性。
特别是当某件事没有奏效或者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就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没有奏效?”“为什么我在阻碍自己进步?”“为什么实现目标这么艰难?”“为什么这样的事总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没想到这一点?”“为什么我不能成功?”每一个问题都会引导我们去寻找答案,会为我们的不成功找到很多原因。当这些问题有所改变时,我们会因此而走得更远。什么样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目标?答案是,带有“什么”“怎样”的问题效果更好。这类问题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的结构上,使我们能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比如:
◆什么方法我还没试过?
◆我可以怎样做?
◆我怎样才能实现我的目标?
◆我还可以怎样行动?
◆为了实现目标,我能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还有什么?
这些语言学技巧可能一开始会让你觉得有些不习惯。在你刚开始有目的地使用这些技巧时,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但这样处理语言的好处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
清楚的语言表达的培养策略
策略1:提高你的语言敏感性
通过在说话时仔细听自己的声音,来提高对自己语言的认识。当你要进行一场谈话时,有意识地站在上帝视角,观察你用了哪些词汇?它们更多是积极的词汇还是消极的词汇?“人们”“必须”“不能”“实际上”等词,你的使用频率如何?想一想自己还可以如何表达。将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地选择用词作为自己的目标。
策略2:认识交谈对象的语言结构
从仔细认识他人的语言结构开始。在谈话中,你也要站在上帝视角,专心听对方讲话。对方用了哪些词汇和表达?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是否出现了思维跳跃?他是怎样谈论自己的?你也要注意,你是否从对方所说的内容中推断出了他没有提及的内在联系。
策略3:改善你与他人的沟通
你要不断提醒自己:语言是不完整的,人们所说的一切内容只反映了其本意的表层结构。在谈话中,你要有意识地使用语言的元模型,通过提出以下问题获得更多有关语言深层结构的信息:
◆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谁?
◆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在哪里?
◆到底是什么时候?
◆到底怎么做?
如果对方厌烦了你一波接一波的问题,你可以向他解释语言的结构,进而拓展他的心理地图。
策略4:有意识地使用“但是”一词
试着更有自主意识地使用“但是”一词。当你想说“是的,但是……”时,就用“是的,另外……”这一表达来代替。比如,在讨论问题时,你并不认同他人的观点,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另外我想……”。这个小小的改变不会打断你们之间的沟通,反而会为你们架起沟通的桥梁。
你也可以使用“但是”一词来软化你先前所说的一些内容。举个例子,“我本来可以那样做的,但是这样也可以”,这句话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也可以”的内容上,而不是单纯陈述你本来可以那样做。
策略5:更多使用对自我负责的语言
通过使用以下沟通技巧,越来越多地使用对自我负责的语言表达:
◆尽量用“我”代替“人们”;
◆在针对非常困难或看起来不可能的事物的表达中加入“还”;
◆有意识地用“我决定”“我将要”“我可以”代替“我必须”;
◆用“我不想”代替“我不能”。
策略6:利用问题的力量实现积极向上的生活
利用问题来积极影响你一天的进程。每天早晨你都可以问问自己:
◆我可以因生活中的什么东西感到幸福?
◆我可以对什么心怀感激?我在生活中收到了哪些馈赠?
◆我今天可以对什么满怀热情?什么会让我激动和兴奋?
◆我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我今天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策略7:坚持一个星期只对自己说正面的内容
删除你的字典中所有关于你自己的负面词汇,坚持一个星期。如果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负面的词汇,就立即重新措辞。当你没有立即完成某项任务时,温和地对待自己,不要谴责或辱骂自己。当你自言自语或要谈论自己的事情时,多多选择积极正面、能引起共情、能体现出重视自我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