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五章 圆满(二合一)
大苹果2025-09-09 11:055,415

  九月二十三,大晋建康城东。

  司马德宗一早便带着文武百官前往东篱门外迎接一个人的到来,那便是携带桓玄父子尸体回京的刘裕。

  刘裕很早便派人送来消息,禀报攻陷江陵,斩杀桓玄的消息,并禀报朝廷,自己将会亲自押送桓玄的尸首回京。得知此消息,司马德宗欣喜若狂。

  司马德宗对桓玄是恨之入骨,因为桓玄对司马德宗有夺国之恨,羞辱之耻。当年桓玄多嚣张,对自己逼迫的有多么急迫,对自己的羞辱多么的放肆。那么今日他的死对司马德宗而言便有多么的快意。

  司马德宗认为自己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命之子。这一点,在之前被胁迫恐吓和羞辱的时候毫无体现。直到自己像个不倒翁般的屹立不倒,社稷失而复得。之前的司马道子和其后的桓玄都已经败亡。司马德宗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强。

  那些想夺自己位的人都死了,自己还活着,还坐在宝座之上。几经颠沛,几经反复和磨难,自己还是自己。那些家伙一个个死于非命,岂不是说明自己正是不折不扣的天命之子,没有人能从自己手中夺走皇位。

  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还是不能。因为冥冥中自有上天庇佑,神明庇护。

  司马德宗随即下诏书,大赦天下,欢庆三日,来庆祝这个时刻。在刘裕抵达当日,一早便带着文武官员出城来迎接。

  本来刘裕等人乘船而来,昨日便到了姑塾。今日一早登船,顺流而下辰时便会抵达。但是司马德宗君臣足足等到了午前,刘裕等人才姗姗来迟。

  这当然不是路上出了什么意外,而是刘裕故意为之。刘裕此番回京,正是要显摆自己的丰功伟绩。故意的迟到便是显摆自己的身份和威风的一种手段,测试各方的反应。

  城门外,刘裕策马而来,全身崭新的甲胄,头盔上的红缨似火。他本就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此番骑在骏马之上而来的样子,风仪和威严让人赞叹。

  见到司马德宗之后,刘裕倒是表现的很是谦恭。滚鞍下马上前行礼,口呼陛下,恭敬之极。

  “臣刘裕,见过陛下。臣不负朝廷所托,陛下所期,大军西征,大获全胜。攻克江陵,斩杀逆贼桓玄。今携桓玄尸首回京,向陛下复命。恭喜陛下洪福齐天,我大晋天威浩荡,希望自此天下安定,百姓安乐。”刘裕朗声道。

  司马德宗心中之前因为等待而产生的焦躁在见到刘裕的那一刻一扫而光。他上前搀扶刘裕起身,大声赞扬,神情激动。

  所有官员都上前向刘裕道贺,赞扬他的丰功伟绩。刘裕笑容可掬,连连自谦,说了许多场面话。从眼前这些人热切的眼神和敬佩的神态言语之中,刘裕心中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刘裕心中颇为唏嘘。他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眼前这些人或许之前对自己有敬而远之之想,没拿自己当回事。但从此刻起,他们都会改变看法。此番西进的目的,便是要博得人心德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本事。自己显然将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做到了。

  想自己数年以前,还在徐州李徽麾下,卑微如喽啰一般。数年之后,自己的光芒已经超过了李徽。毫无疑问,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或者说自己在离开徐州之后的所有抉择都是对的。仿佛有人在暗中指点自己一般,自己一路走来,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尊敬和地位。尽管有人说自己背叛了李徽,但事实证明,这种背叛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刘裕的带领下,司马德宗来到了拉着桓玄棺木的车辆前。薄薄的一口棺材里,桓玄的尸体裹着白布放在里边。掀开白布看到桓玄面孔的那一刻,司马德宗放声大笑。

  “桓玄狗贼,你也有今日。当日你逼朕禅位之时,可曾想到今日?朕被你欺凌囚禁,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动辄被你羞辱讥讽威胁,朕哭干了眼泪,暗中发誓,将来要将你碎尸万段。今日,终于扬眉吐气了。朕对得起大晋的列祖列宗,对得起我大晋的万千子民了。你今日就算是死了,朕心中之恨也难以消解。朕要将你碎尸万段,枭首示众,以解心中之恨。”

  司马德宗声泪俱下咬牙切齿的说道。

  众人在旁听着,心中恻然。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司马德宗如此咬牙切齿的说话。

  刘裕眯着眼心想:“原来你并不糊涂,居然如此记仇。所有的事情你都记在心里。桓玄已经死了,你还是要将他碎尸万段,连我都没这么想过。看来,自己要重新的认识你了。不能被你的外表所蒙蔽。”

  “来人,取兵刃来,朕要亲自将这逆贼枭首。”司马德宗大声道。

  有护卫送上兵刃,司马德宗提着刀爬上马车,对着棺材里的桓玄的脖子处一顿乱砍,砍得血肉横飞。他的气力小,也没用过兵刃。气力和位置都不准确,砍得骨头渣子乱飞,发出毛骨悚然的喀喀的响声,十几刀下去也没能砍断桓玄的脖子。王谧使了个眼色,一名护卫上前帮忙,一刀枭下桓玄的脑袋。

  “用旗杆挑着桓玄的脑袋开路,让全城百姓都看看逆贼的下场。”司马德宗气喘吁吁的道。

  高高的旗杆挑着血糊糊的已经败了颜色的桓玄的头颅进入城中。街道上的百姓拥挤在两旁,他们早已得知了桓玄被攻灭的消息,今日就是来看看那个攻灭桓玄的刘裕的。

  桓玄的头颅固然触目惊心,但是百姓们更感兴趣的是谁是刘裕。这个突然间冒出来的名字,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成为了所有人感兴趣的人。他横空出世,匡扶大晋国祚,辅佐了陛下复位,歼灭了桓楚贼兵,如今连桓玄也杀了,自然是让百姓们极为好奇。

  然后,他们在别人的指点下看到了策马在陛下车驾旁的那个魁梧的相貌堂堂的男子。百姓们发出了满意的叹息。那正是符合他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英武而挺拔,气场十足。

  “那就是刘裕啊,原来这么年轻,这般俊美。”

  “是啊,我大晋真是人才辈出啊。之前那个李刺史便已经出类拔萃了,现在又有个刘裕。桓玄数十万大军,都被他给灭了。”

  “也不能说都是他的功劳。李刺史的东府军攻下了京城,赶走了桓玄,也是立了大功的。”

  “呸,李徽那厮,也和刘裕相比?岂不是萤火同日月争辉。若不是刘裕,桓玄恶贼还在逍遥呢。李徽却又当缩头乌龟了。我都瞧不起他。”

  “说的也是。那个李刺史确实有些窝囊。干了一半跑了。还是刘裕厉害。找上门去,将桓玄的脑袋割来了。我大晋就需要多几个刘裕才成。我本来也是看好李徽的,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刘裕才是我大晋的希望。”

  “……”

  人群议论纷纷,刘裕骑在马上,听着路边的指指点点和三言两语的评论,面色虽然不变,但心中却另有一番感受。即便听不清百姓们的具体言语,但从那路旁一张张仰视的热情的目光之中,刘裕感到如沐春风般的惬意和自得。他刘裕的名字,显然已经在百姓心中占据了位置,不久后,自己的英雄事迹将在街头巷尾流传,会越来越离谱,越来越神奇。

  司马德宗在台城大宴群臣,庆祝桓玄授首,刘裕凯旋。席间刘裕禀报了西北之事,告诉司马德宗和众官员,三个月内,西北梁益宁以及荆州将全部平复。桓玄余孽将彻底清除,大**山将重新归于完整,天下也将太平。

  这些话,自然让司马德宗和群臣更加的高兴,酒宴的气氛也更加的热烈。酒席宴上,有人提及对刘裕等荡平桓玄的官员将领的嘉奖赏赐之事,王谧等人借着醉意第一次提出了当封刘裕王爵之请。

  司马德宗吓了一跳,装作不胜酒力,没有接这个话茬。异姓封王,大晋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么快便封刘裕王爵,这显然不成。司马德宗近来悟出平衡之道,明白了不能让一家独大的道理。所以,在这件事上,他有他的底线。

  但王谧等人是不肯罢休的,当晚王谧宴请刘裕,直到深夜宴席才散。次日上午,司马德宗临朝,文武百官上朝之后。王谧率众官员正式上奏,请求朝廷对荡平桓玄的刘裕等官员将领进行嘉奖。历数刘裕匡扶社稷,荡平桓玄逆贼之功,认为当给于权责官职乃至爵位上的最高褒奖也不为过。因为刘裕之功,堪称不世之功,无人可比。

  司马德宗既不能公开反对,又不愿意让刘裕获得如此巨大的褒奖。于是乎便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表示此事当要征询李徽意见。说要派人去徐州见李徽,征询李徽的回应再做定夺,以免生出分歧。李徽乃大晋重臣,这样的大事,怎可不征询他的意见。

  王谧等人自然颇为不满,认为刘裕之功何须李徽评判,朝廷论功行赏,根本不必征询朝臣的意见,而是根据功劳而定。有官员甚至言辞颇为不逊,在朝上闹成一团。

  刘裕心中自然对司马德宗的推诿看在眼中,他此番亲自进京,便是要彰显自己的功勋,得到上下的认可,并且捞取巨大的好处的。不光在声望实力上要压制李徽,在官职地位上更要凌驾于李徽之上。

  但是,他也知道,不能表现的太过头。有些事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表现的谦逊,方不会引发各方的反感。他知道,他还需要时间来赢得更多人的钦佩和尊重,他不能表现的太急切。

  所以,昨夜王谧提出要奏请朝廷,授予王爵的建议后,刘裕其实并没有表现的很急切。但他也并不反对王谧这么说。他需要王谧这样的人给他打冲锋,提出此事比达成此事更重要。只要提了这一次,便有下一次,这一次不成功,以后也会成功。

  当然,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徽的实力还很强大,自己并不能无视他的存在。他还不想激怒李徽,做的过火。吸取了桓玄等人的教训,刘裕认为,自己必须要花时间和精力取更多人的好感和支持,方可弥补他因为身份和资历带来的欠缺。在人心德望上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削弱李徽的地位,压制住他,之后的事便可水到渠成。

  所以,刘裕立刻上奏表态,表示自己绝不会接受王爵。对朝廷上下的认可表示感谢,但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晋着想,而非为了高官厚爵。至于王爵,那更是不够资格。恳请王谧等人不必再提此事,否则便是陷他于不义云云。

  他这么一说,王谧等人自然是偃旗息鼓。司马德宗也松了口气,表示此事征询上下的意见之后再定夺,安抚刘裕,让他也不必妄自菲薄。他的功劳足可配的上王爵,只是需要征询重臣的意见,避免产生分歧。

  按照司马德宗的想法,李徽定会反对此事。到那时,自己便可以李徽反对,自己不希望产生分歧为由将此事搁置。

  两天后,派往徐州的官员回来了。跟随他前来京城的是徐州别驾荀康,带来了李徽的贺表和奏折。

  司马德宗立刻召集群臣临朝,他要让包括刘裕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到李徽的态度,以表明不是他司马德宗阻止刘裕的封爵之事,而是李徽的阻止。

  对于李徽的态度,刘裕自然是毫不期待。用膝盖想也能知道,李徽必是会反对封爵,贬低自己的功劳的。所以,刘裕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听荀康宣读贺表的。然而,让所有人都震惊的是,贺表的内容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臣李徽叩上陛下,欣闻桓玄授首,荆州归复之事,臣欣喜之极,夜不能寐。此贼窃国篡器,罪大恶极。今刘裕率军西进,将之枭首,实乃值得大庆贺之事。前番得知朝廷诏告,臣于北地整军,数日方闻。其后得之,欣喜若狂,和上下人等大醉一场,弹冠相庆。臣本该亲自面见陛下道贺,无奈军政事务繁忙,抽身不得,故请荀康大人携贺表代为向陛下和同僚道贺。此乃天大之喜,预示着我大晋国祚昌运,从今往后,必将天下太平。”

  “此番桓贼授首,西北可复,大晋山河重整,此乃天大之功。刘裕等人,功勋卓著,当予重重褒奖。臣斗胆建言,刘裕等人,建砥柱之功,无人可及。臣认为,立殊功者当予殊荣,方可令天下军民振奋,彰显朝廷恩典。臣久在徐州,所领扬州牧之职难以履职,今远辞此职,请朝廷授予刘裕,以嘉其功。另臣认为,王谧等人之奏请并不为过,授予刘裕王爵乃众望所归,不违规制。臣斗胆附议,请朝廷授予刘裕王爵。刘裕来彭城人氏,彭城乃春秋宋国之属,莫如授其宋王之爵。此乃臣之所想,具体定夺,还需陛下和同僚共商。臣李徽叩首。”

  大殿上一片惊愕之声,别说司马德宗和谢琰等人了,就算是刘裕和王谧等人,也万万没想到李徽的贺表之中居然是这样的想法。不但辞扬州牧让给刘裕,更连王爵的授予都不反对,甚至为刘裕想了个宋王的爵位。如此态度,令人惊讶不已。

  司马德宗还在发呆的时候,荀康已经将黄布包着的扬州牧的印绶呈上。

  王谧见状,忙上前上奏道:“陛下,如今朝廷上下尽皆同意,李徽亦表明了态度,建议授予宋王之爵,此事当无异议了。臣建议,加刘裕扬州牧,授宋王爵。还请陛下恩准。”

  一群官员缓过劲来,纷纷上前附议。

  司马德宗见状无可奈何,只得道:“既然如此,朕自然从诸位之请,那便加刘裕扬州牧,授其宋王王爵。”

  刘裕皱着眉头,他在琢磨为何李徽会是这样的态度。示弱么?还是另有目的?

  众人见刘裕低头沉吟,忙提醒他谢恩。刘裕缓过神来上前,心中兀自觉得不对劲,觉得其中似乎有蹊跷。他向来城府颇深,心智超群,迅速思索之间,心中已有计较。

  上得前来,刘裕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隆恩,臣感激万分。李徽等同僚的眷顾之意,臣铭记在心。但这宋王之爵,臣万不能受。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王谧等人甚为惊愕,不知刘裕为何拒绝。于是纷纷出言规劝。刘裕任凭他们如何规劝,就是摇头不肯,态度坚决,不似作伪。

  一名官员见状,于是上前建言道:“既然刘裕不肯受王爵,我等当尊重刘裕心意。臣建议,以十郡之地,建宋国,授刘裕宋公之爵。不知陛下和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尽皆称赞,这家伙倒是脑子灵活。建宋国,授宋公。虽非王爵,其实已经堪比王爵。这是一种名义上的变通。

  司马德宗心中不愿,却也无法反对。于是道:“那便加刘裕宋公之爵,拜相国,授扬州牧。刘裕,谢恩吧。”

  刘裕心中大喜,这才上前跪拜谢恩,欣然接受。

  叩拜之时,刘裕得意的想道:李徽啊李徽,你想把我架在火上烤,我岂会如你之愿。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奸谋,你知道我不够资格授王爵,却偏偏要这么做,这不是让我成为众矢之的么?我虽渴望爵位高隆,但却明白欲速不达之理。你假惺惺的让了扬州牧,我却要受了此职。你以为我会推辞,我却偏偏受了。你以为我要受爵位,我偏偏不受。你休想让我如你之愿。

  殿上群臣纷纷向刘裕道贺,刘裕拱手道谢,面无表情,但心情愉悦。司马德宗的心情便谈不上高兴了,李徽的举动出乎自己的意料,自己欲借他之口阻止刘裕权势过大的想法泡汤了,自然心情不佳。他站起身来,正欲宣布罢朝,却听荀康朗声开口上奏。

  “陛下,李大人尚有重大奏议委托臣代为奏请,求陛下恩准。”

  众人安静下来,司马德宗皱眉道:“奏上来。”

继续阅读:第一四六六章 知会(二合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代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