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五章 伐夏(二合一)
大苹果2025-10-29 18:005,485

  中山城中,魏军大军经过数月的集结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之众。其中近八万的精锐骑兵已经是大魏的全部主力。为了和东府军决战于关东,拓跋珪甚至已经将大魏内地几乎所有能作战的兵马全部调集前来。

  不仅如此,拓跋珪积极准备的防备火器的各种手段也在推进。除藤甲藤盾之外,在缴获了慕容盛送上门的龙城精骑的大量装备之后,拓跋珪组建了两千六百人的重骑兵兵马,着重甲的骑兵不惧弓箭刀枪,对火器也必有极好的防护能力。

  但即便如此,拓跋珪还觉得不够。邺城和信都的战斗的细节越是知道的详细,拓跋珪便越是重视东府军的作战之力。他知道,自己必须和东府军决战高下,不可能退缩。一旦放任东府军的行为,不对东府军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以夺回失地,那么他拓跋珪便会被视为软弱可欺,大魏的声誉便要严重受损,他一统天下的梦便要破碎。这是拓跋珪决不能接受的。

  大魏的势头正劲之时,生生被李徽打断,拓跋珪恨死李徽了。此番势必要击败李徽,清除这个巨大的障碍。

  正因为如此,拓跋珪还需要做其他方面的准备。

  为了确保腹背安全,他派出使者携带牛羊马匹和女人前往柔然,以此作为献给柔然国主郁久闾可仑的礼物,以修和议。

  柔然国之所以和魏国为敌,正是忌惮拓跋珪的侵略之心。见拓跋珪主动示好,献来礼物,郁久闾可仑自然不会不接受这份好意。他所求的无非是柔然国平安,既然拓跋珪作了承诺,自当顺水推舟。于是回使大魏,缔结修好。

  对拓跋珪而言,主动向他根本不待见的柔然示好,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可以向任何人示好,但不可能是柔然这样的小国,且多次袭扰盛乐,结下仇怨的敌人。但为了大局,拓跋珪还是这么做了。

  除了柔然之外,另一个敌人拓跋珪也不放心,那便是姚秦。

  大魏虽然没有攻下蒲阪,但是柴壁之战后,大魏上下已经摸清楚了姚秦的底细,直到姚秦的实力不过尔尔。若不是东府军突然攻入关东,拓跋珪会再一次的组织兵马进攻关中。

  但现在的局面不同。邺城和信都之败,大魏损失了近十万兵力,实力大损。此消彼长之下,大魏已经对姚秦没有绝对的优势。更令人担心的不是实力的消长,而是在目前的局面之下,大魏正在面对劲敌,若姚秦乘机发难,浑水摸鱼,事情便会变得很糟糕。糟糕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关于这个隐忧,伤势渐愈的拓跋顺向拓跋珪提出了建议,那便是联秦抗徐。说白了,便是一定要将姚秦拉下水来,加入这场对东府军的作战。

  许多人认为拓跋顺是在异想天开。柴壁之战大魏击败了姚秦的兵马,对方主帅姚平都战死了,损失了兵马数万。而且随后大军又攻蒲阪数月,双方结下的仇隙甚深,已是仇敌。现在姚秦巴不得大魏败在东府军手下,又怎会和大魏联合?

  但拓跋顺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机会是有的。很简单,唇亡齿寒之理也。东府军是晋朝军队,晋朝此举是北伐之举,是胡族共同的敌人。即便姚秦的羌族曾被苻坚斥为不入流的杂胡,但和匈奴鲜卑氐族一样,他们也是当年一起瓜分大晋北地的五胡之一。在晋人眼中,都是仇敌。

  北方养蛊之地,固然胡族内部纷争厮杀不断,但他们明显有个共同的敌人,那便是大晋。强盗虽然分赃不均内部会厮杀,但主人要他们将东西交回去,理当共同对抗。

  拓跋珪深以为然,一切皆有可能,他不能不去试一试。

  当然,为了确保能够让姚秦感受到这一点,还需要做一些小小的布置,耍一些小小的手段。

  拓跋珪派出一支小股的兵马,着缴获的东府军盔甲兵刃,携带了一些战场上缴获的还能发射的东府军火器悄悄的潜入到洛阳附近县域,进行了多次的袭击和劫掠。故意留下东府军的兵刃和火器杀人的痕迹,闹出很大的动静。

  拓跋珪要以此造成东府军已经对姚秦进行挑衅,并将进攻关中的假象。

  另外,拓跋珪派人出使姚秦,将柴壁之战中擒获的狄伯支唐小方等姚秦将领以及千余名幸存的秦军俘虏全部送还。并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亲笔信。

  “拓跋珪拜上大秦皇帝陛下。自苻氏败灭,北方乱局纷扰,至今未息。陛下以英武之姿,高隆之德据于关中,平复西域,开疆拓土,贤达尽归。今关中西域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实乃陛下之功也。我大魏崛起于苦寒之中,期间受尽欺压逼迫,几有亡灭之灾。不得已,东向而攻,灭燕图存。不久前你我两国之战,也是你们攻我在先,我大魏不得不还击,实属无奈之举。”

  “……今南人北来,侵略如火,局势大变。陛下当知,自我胡族入中原之地,南人便视我们为仇敌,无一日不图北进。在他们看来,中原之地,乃是他们的土地,我胡族便只能在大漠苦寒之地苦苦挣扎,辛苦图存。在南人眼中,无分羌氐,不论鲜卑匈奴,皆为其敌。此番东府军侵入关东之地,意图不言自明,便是要收复南人所谓的故土,将我们统统歼灭。先是关东,后必关中,秦国大魏,对他们来说都是敌人。陛下英明神武,当心如明镜。”

  “大秦大魏,虽有嫌隙。但面对南人,当同仇敌忾,全力抗之。今邺城已失,孤已集结大军,与之决战,无论胜败,绝不后退。然作战之事,胜败难料。若我大魏兵败,则不得不退出关东之地,回归草原之上。到那时,东府军必将东进,攻入关中。唇亡齿寒,皆难图存。鉴于此,孤命使前往贵国拜见陛下,便是欲同陛下共商御敌之策。放下你我两国仇隙,共谋抵抗南人之盟。此关乎秦魏之存亡,不可不慎之。”

  “……为表诚意,今送归所俘秦国将兵,奉厚礼以谢。孤更愿在此承诺,击败东府军之后,我大魏只取关东,绝不染指贵国一寸之地。河南郡河内郡皆归贵国所有,以为交好之礼。陛下高瞻远瞩,英明之主,当知孤之诚意。望陛下三思而决,共谋拒敌。再拜!”

  拓跋珪这封信经过手下汉臣润色,颇有文采和情感,也很有说服力。对局面的剖析,胡族自身的认同感和共同敌人的威胁说得清清楚楚。拓跋珪相信,姚兴必定会慎重的考虑这个提议。就算他不肯出兵,但顾忌到大魏一旦兵败,他将独自面对东府军的威胁,恐怕也不至于乘机偷袭自己。

  哪怕只是得到这个结果,那也不算是坏消息,毕竟和东府军作战,还的靠自己的兵马。姚秦就算认同自己的想法,怕也只是出兵牵制而已。而眼下对方陈兵于信都和邺城,摆明了是要进攻中山的。姚秦的兵马不大可能集结深入参战。

  在过去的一个半月里,拓跋珪可谓是绞尽脑汁,多方谋划。这让他焦虑的同时,同时也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自己身边群敌环伺,为独孤部所威胁,周围各大部落统统不把他放在眼里,仰贺兰部鼻息,随时可能被杀死的危险境地之中。就像是孤身一人在群狼环伺的草原上,随时可能被吞噬的情形。

  自己是一步步从那种境遇之中走出来的,扫灭了所有的对手。眼下,自己也当能应付眼前的危险境地,拓跋珪从不缺乏信心。

  ……

  三月中,长安。

  魏国使者的到来在姚秦的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面对魏国的示好和邀兵,魏国朝堂上的众人意见明显分为两派。

  以陇西王姚硕德等人为首的一派认同拓跋珪的看法。他们认为,大晋是共同的敌人。眼下东府军攻下了邺城,将攻中山。以拓跋珪这样自负之人,尚且主动求和邀约出兵,足见东府军之强悍。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魏军大败之后,东府军必入关中进攻大秦。

  此刻若不联合魏国共同拒敌,待魏国败后,大秦恐独木难支。

  但以晋王姚绪以及一干军中将领们看来,拓跋珪此举明显是拉大秦下水,为他垫背。他们历数拓跋珪种种恶行和野心,认为绝对不能救拓跋珪,甚至还要出兵乘机袭击魏国。就算不出兵袭魏,也当坐山观虎斗,让他们两败俱伤。

  这一派人倒不是对东府军的威胁无视,但他们认为,从关东之地欲攻关中,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谁都知道,过洛阳入关中那是死亡之路,沿途大河纵横沟壑山峦无数,更有雄关峡谷阻挡。东府军就算是天大的本事,也休想攻入关中。

  自古关中之地易守难攻。西南从汉中进攻,要破大散关,过陈仓。东南要破武关。东北要破蒲阪。而最难的一条路便是从关东进攻,地势险峻不说,还有崤关和潼关等极为险要的关隘的存在,几乎不可能。

  正因如此,东府军不大可能进攻关中。而且以大晋历来北伐的情形来看,他们最终都会撤兵,北伐者只是捞取一些好处罢了。并不会死磕。那徐州李徽和晋国朝廷貌合神离,他们进攻关东的意图不详,但绝无可能为了晋朝的皇帝断送自己的兵马。

  两派争执不下,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姚硕德是姚兴的叔父,姚绪也是姚兴的叔父。姚硕德虽德高望重,姚绪却也在军中享有威望,不久前蒲阪保卫战,正是姚绪领军,拒守半年之久,令拓跋珪的兵马铩羽而归。

  姚兴有自己的看法,他总体倾向于姚绪的观点,那便是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但是,拓跋珪主动示好,且东府军进逼到了洛阳东的河南郡一带,已经让姚兴感受到了威胁。

  特别是不久前,洛阳境内发生了多起劫掠事件,矛头指向的正是东府军小股兵马。他们残杀当地官员,袭击当地哨卡,已经越来越有侵略性。倘若拓跋珪战败,恐怕东府军不会甘于只在关东停留。而且胡汉之争确实是多年来的主要矛盾,晋朝收复北地的想法也向来从不掩饰。而姚秦境内也非太平,许多人蠢蠢欲动。真要到了面对东府军的那一天,恐怕大军压境,内部也会生乱。

  姚兴处在两难境地,难以抉择。

  最终,姚兴做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的决定。他命人回使中山,对拓跋珪提出的结盟的想法加以肯定。对他放归俘虏的善意表示感谢,作为回应,他将之前扣留的前来出使的魏国北部大人贺狄干以及攻平阳之时掳掠的一些魏国百姓牛羊一并放归,以彰显善意。

  但姚兴在回信之中告知拓跋珪,眼下他正遭遇西夏叛贼赫连勃勃的进攻,兵马正调集西北平息西夏的叛乱,所以恐怕抽不出多少兵马来相助。但即便如此,他愿意命陇西王姚硕德率两万兵马进驻洛阳,对河内郡和河南郡进行威压之态,以令东府军分兵应对,减少魏军的压力。在必要时,姚硕德将进攻河南郡,逼近邺城,以迫使东府军撤军。

  姚兴其实是个实在人,他没有花言巧语的佯装答应对方,以欺骗拓跋珪。他说的明明白白,自己不会出重兵跟他进攻,但他也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落井下石。他甚至告知了拓跋珪他正在做的事情。是的,西夏赫连勃勃那边的局势吃紧,他确实正在调集兵马讨伐赫连勃勃。这已经是相当大的诚意了。

  若不是东府军进逼,魏军难以腾出手来。讨伐西夏赫连勃勃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计划一旦被拓跋珪知晓,拓跋珪一定会乘机起兵再攻姚秦。所以,这种重大的计划是不可能告知拓跋珪的。

  姚兴之所以倾向于袖手旁观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西北赫连勃勃的大夏最近确实弄得姚秦上下恼火之极。而此次出兵进攻赫连勃勃的计划,也正是赶在拓跋珪的魏军和东府军交战的当口解决赫连勃勃的叛乱。在姚兴看来,赫连勃勃的威胁远大于目前东府军对姚秦的威胁。

  时间回溯到八个月之前。姚秦准备北上进攻大魏之前,他曾做了安排。便是让河西的秃发傉檀和陇西的乞伏炽磐派兵进驻河东,组成联合兵马剿灭赫连勃勃。以平息赫连勃勃的叛乱,保证从平阳郡北上作战的大军能够安心和魏国作战。

  但是,姚兴没想到的是,秃发傉檀和乞伏炽磐的联合部族兵马不但没能平息赫连勃勃的叛乱,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和影响。

  九月里,乞伏炽磐率领三万部族兵马抵达了盐池以北。他让嫡长子乞伏暮末率领一万骑兵率先北上,进逼木根山扎营。他自己则率领兵马缓缓北上,随后跟进。

  乞伏炽磐并不打算和赫连勃勃死磕,原因很简单,他虽归顺姚秦,但是被迫为之。忌惮于姚秦实力的强大,若不归顺,便有灭族之危,故而他不得不如此。但在陇西之地,部落林立,群敌环伺。若无强大兵马自保,便会被其他人吞灭。就好像草原上受伤的孤狼,很快伤口的血腥味便能引来周围豺狼秃鹰的觊觎,会趁着自己衰弱的时候攻灭自己。

  而对于姚秦而言,西边无论是谁吞并谁他们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这些部族是否俯首称臣于长安。只要他们称臣于姚秦,他们才懒得去管这些部族之间的倾轧之事呢。

  正因如此,乞伏炽磐的军事行动虽然迅速,但却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他的打算是,兵马驻扎于木根山一带,等待从西侧抵达的秃发部落的兵马先行抵达代来城核心地带,和赫连勃勃进行火拼。自己随后再收渔翁之利。

  不过,他很快便意识到了不对劲。秃发傉檀的兵马行动缓慢,一直没有消息。而进驻木根山的乞伏暮末却传来警讯,说赫连勃勃的兵马主动出击,正向木根山进逼而来。

  彼时赫连勃勃的兵马并不壮大,全部兵马不过万余人,骑兵不过五千之众。这还是在背刺了老丈人没亦于之后扩充了大量兵马之后的状况。

  乞伏暮末认为,既然对方主动进攻,兵马又不多,不如一战解决赫连勃勃便是。立下大功一件,让秃发傉檀什么也捞不到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其后可以凭此邀功,获得姚兴的赏赐,将赫连勃勃的部族全部侵吞,扩充实力。

  乞伏炽磐接到了儿子的信息之后考虑再三,同意了乞伏暮末的建议。对方既然已经开始进攻,避无可避,那也只能作战。但乞伏炽磐警告乞伏暮末,赫连勃勃诡计多端,作战手段高明,与之作战,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等自己率军抵达再与之作战,拖延数日时间等待最佳。

  但乞伏暮末年轻气盛,他无视了乞伏炽磐的警告。作为乞伏炽磐的嫡长子,将来的他是要承接父亲的位置的。早一日战场建功,早一日树立威信,对他极为重要。

  九月初八,木根山北。乞伏暮末全军出动,五千骑兵在清晨时分向着刚刚抵达的赫连勃勃的兵马发起了进攻。五千步兵随后紧紧跟随冲锋。

  进攻是顺利的。乞伏暮末的骑兵势如破竹的冲破了赫连勃勃阵型。那是以两千步兵和一千骑兵组成的先头部队。他们试图依靠着木根山余脉的地形来阻击防守,还用长枪阵和石头垒砌的工事来阻挡骑兵的冲锋。但这一切显然无济于事。乞伏暮末的骑兵无可阻挡,摧枯拉朽一般将赫连勃勃的前军击溃。

  对方骑兵落荒而逃,步兵更是四散逃散。战斗只用了半天便结束了。只以不到三百人的代价,斩夏军首级千余,俘虏数百人。若不是对方骑兵逃得快,乞伏暮末也并不打算深追,战果还会更大。

  “赫连勃勃不过尔尔,阿爷未免对他太看重了。”战后,乞伏暮末大笑说道。

  但乞伏暮末不知道的是,此刻的他就像是个刚出洞的小白兔,压根不知道世道的凶险,也不知赫连勃勃的凶狠。未来几日,他将遭受到他从未经历过的尴尬和失败。

继续阅读:第一五一六章 喷涌(二合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代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