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宴前星曳试新衣 廷议雄辩争锋起
霆雨1632025-06-07 14:472,648

  话说宇文琪与于清密谈后对变法信心倍增,于是着力让时恩筹备第二日庭议之事,暂且不谈。

  ---

  林宅绣房,日光斜入。

  “爹!这件雨过天青好!”林星曳拎着月白蓝雾纹裙旋身一转,腰间环佩叮当乱撞,吓得绣庄李掌柜手一抖,针线筐险险翻倒。

  林琼扶额:“星儿,这薛府寿宴不比自家,礼数不可废!这银镯子得换成玉的...”

  “玉饰磕碰了岂不可惜?”林星曳腕子一扬,银镯上精雕的茶芽纹在光下倏忽一闪——这是她十五岁用第一笔茶钱挣来的骄傲。

  “就这件。”林琼无奈转向李掌柜,“劳烦在裙摆暗绣一圈茶芽纹,走动间若隐若现便好。

      虽说是参加尚书府的寿宴,咱们是茶商,不是去扮观音座下的金童玉女!”

  “林老爷放心。”李掌柜捏着软尺,余光打量着林星曳。五年前那个穿粗布进京的小丫头,如今竟有这般气韵——非牡丹富贵,倒似山涧野茶,清凌凌透着股不驯的灵气。

  待林星曳换下华服,林琼近乎苛刻地检视衣领袖口。他深知,这京城权贵的宴席,一根线头也能定人荣辱。

  “林先生放心吧,这料子是苏州新贡,绣娘是宫里退下来的老手。”一旁绣娘笑着宽慰。

  “爹,薛尚书再尊贵,不也得张嘴吃饭、伸手喝茶么?”林星曳声音清亮。

  “林小姐此言妙极!”门口传来带笑的声音。陈渊派来的礼仪先生周勉摇扇而入。林星曳见此人文质彬彬,想必就是那礼仪先生。

      陈伯伯倒真是细心,为参加尚书府寿宴还专门请人来教会一番。

  众人见礼毕,周勉翻开礼册,侧立林星曳身旁,严肃道:“薛尚书厌艳色,切记莫簪花。宴上不可直视贵人,回话时需垂首低眉...”

  林星曳忽然轻声打断:“先生,若席间茶汤不慎泼洒贵人衣袍,是该佯装不见,还是即刻伏地请罪?”她眼波一转,带着天真的锐利,“又或是...贵人若有不雅之态,我们是该掩耳盗铃,还是随众赞其风雅?”

  “噗——”李掌柜憋笑憋得满脸通红。

  林琼一脸微赧,心头却涌起一丝复杂骄傲。自打星曳十岁那年,敢用压岁钱买通茶工放走被克扣的挑夫,他就知道这丫头是山涧水——看似清浅,发起威来能冲垮堤坝!

  这孩子从出生,母亲就去了,他从未将她锁在闺阁,读书习字、研茶品香、出入茶市见识人心...上月她一句“陈伯伯的账本比泡乏的茶汤还寡淡”,轻飘飘点醒了他,果然查出茶引掺假的勾当。

  送走众人,林星曳把玩着要呈给薛尚书的金丝茶饼,忽然想起一事:“爹,陈伯伯硬塞的那匣东珠...”

  “兑了银子,给铺里换了杆新秤。”林琼头也不抬地核对着请柬,“咱们称的是茶,也是良心。”

  檐下风铃叮咚。父女相视一笑。这京城的水再浑,还能浑过茶山雨季奔涌的涧流?

  所谓,既来之,则安之。

  ---

  翌日,太极殿内。

  龙涎香混着墨香浮动。皇帝宇文琪端坐御案后,指尖轻叩于清呈上的《应天新政》,经昨日召见于清后,他丝毫不担心于清辩驳不了这些朝臣。他目光扫过阶下:“于卿此议,诸卿可有见解?“

  户部侍郎郑垣率先出列反对:“陛下!江南熟地十之七八已种稻麦,若再扩种茶树,来年粮价必涨!去岁两浙路因改稻为茶,秋税收粮已减三成——此乃动摇国本!“

  于清不疾不徐地抚平袖口褶皱:“郑大人可曾算过?一亩茶园岁入二十贯,抵得上十亩稻田。

  福州官茶园去岁纳税五万贯,而所占田地不过全县耕地的十一。况且去岁两浙收粮锐减并非改稻所致,实乃官员低价收购茶苗从中谋利。“

  “此乃竭泽而渔!“郑垣进一步高声:“粮田减少,不仅江南百姓,就连军粮都受威胁,将士们难道能嚼着茶叶充饥?“

  “郑大人可知茶马互市?去年秦州茶马司以三千担茶换得战马六千匹——若按粮折算,需十万石粟米!更何况...”

  于清忽然压低嗓音,“北夷休战书上明确提出愿与我朝交易茶叶,求种茶之法。“

  礼部尚书周颢亦不甘示弱:“于大人莫非要坏祖宗礼法?茶道乃风雅之事,若市井之徒皆可饮之...“

  于清打断道:“周老大人。下官初到洪州时,码头的纤夫们说,早起一碗茶,比喝酒还醒神呢。难道我大曜子民,连解渴的资格都没有?“

  郑垣不依不饶:“陛下明鉴!茶引制施行以来,臣已收到七封密报——光杭州榷货务,去年就查出虚开茶引一千三百引!“

  “正因如此,茶引制才要改弦更张!臣一路进京,曾亲眼看见茶农为凑引钱卖女为婢。“

  他抓起郑垣手中的茶引掷在地上:“若改行新法,茶农可直接向官仓缴茶纳税,何须再经这些...吸血虫之手?“

  户部尚书薛宴始终不语,殿上的争论声在他耳中渐渐模糊,只剩下心底那架无形的算盘在噼啪作响。

  他自知郑垣说得没错,江南若再扩种茶树,粮价必定飞涨,茶引制确实有腐败之处,但若不变,不出三年国库必然亏空,到时提升赋税必引发更大的祸患。

  “薛卿。“皇帝的目光掠过空荡的金阶,最终停在户部尚书薛宴纹丝不动的笏板上:“满朝争如鼎沸,独卿静若寒潭。“

  “臣...“他喉结滚动,官靴无声碾过地上的茶引,“在算账。“

  “薛卿可是在算江浙改茶后的夏税?“

  薛宴抬头到:“臣是算天下。若改稻为茶,今岁缺粮约八十万石。“他袖中滑出一串檀木算珠,“佛郎机商船每年购茶不下五百万斤。”

  薛宴的声音像一把冰冷的铁尺,“按十取其一,仅市舶司抽分便可岁入白银五十万两。”

  宇文琪听到此处眼睛都亮了,他缓步向前,盯着薛宴笏板上的麦穗纹——那是母后当年封薛宴为户部尚书时专门设计的,意为以民生为本。

  此前赵峦在朝堂搅风弄雨,此人是母后提拔却明哲保身。时至今日,宇文琪难以看出其立场,因此动他不得。刚才薛宴的言论,竟也有推崇新法之意,看来此人不尽是趋炎附势之流。

  薛宴继续道:“此外,胡商贩茶至西域,每斤加价三倍。若在关口设茶马司,每引抽税三分,岁入又可增二十万两。若民间茶市交易仅收三分税,岁入又可增近百万两。“

  “就算有钱,粮食从哪来?“郑垣见薛尚书有赞成新法之意,好心提点其中要害。

  于清见户部尚书略有迟疑,急道:“臣请增开广州、明州二市舶司。胡商贩茶所得交易税,可向其购粮。”

  皇帝手中的《应天新政》啪地合拢。于清知道陛下听懂了——这是要用番商的银子,买番邦的农作,养大曜的兵。

  于清高声启奏,不禁唾沫星子喷出:“陛下!变法如医疾,猛药去疴,慎勿迟疑!“

  宇文琪早已决定推行新法,再加上薛宴这笔帐,便更加胸有成竹:“于清所奏,朕准...“

  “陛下!“郑垣手持牙笏出列:“古人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若纵容东南改稻为茶,实乃拔本塞源!

  自大禹划九州以来,江南百姓刀耕火种,所恃者唯五谷。茶不过解渴之物,岂能果腹?

  太宗文皇帝曾书《劝农诏》,曾立法'凡毁田者,杖一百'!臣愿受廷杖,也不忍见祖宗成法毁于一旦!”

  宇文琪没想到郑垣竟搬出先帝,心中顿时淤堵不堪。

  “至于番商购粮亦是天方夜谭,我朝民间虽有换粮,但有变数,若将来商路断绝,难道要我大曜子民嚼茶叶充饥?“

  最后一句郑垣几乎是嘶吼出来的:“江南若乱,则天下危矣!”

  宇文琪没想到这郑垣还是个犟脾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答复。

  

  

继续阅读:第6章 剑指九霄斥腐儒 雷霆裂云誓孤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浮盏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